警惕國產片中的豆腐渣工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7日 10:12 中國新聞網 | |||||||||
作者:方正 當某些電影人與觀眾正在為“國產片票房收入超過進口片”的消息而振奮甚至沾沾自喜的時候,韓國導演金基德等人的一席“中國電影在搞‘豆腐渣工程’”的評語猶如當頭一棒,讓人們清醒了很多。
實際上,中國電影票房總量和市場份額的雙上升有很多偶然因素,更有一些經不起推敲和“考驗”的虛假成績。如果把這樣的“虛胖”誤診為“健康”,把“豆腐渣工程”樹為榜樣,必將貽害匪淺。 如果僅從數字上來看,全年國內影市票房收入預計達到15億元,創近年來的新高,比上年增長了30%以上;而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收入更超過進口大片,超出幅度也將比去年略大;兩者都可謂成績喜人。但稍作分析,便會發現問題。 首先是所稱的國產片,包括內地生產的影片、進入內地市場的港產片以及各類合拍影片,總數遠在200部以上,而全年的進口大片不到20部。在這樣的票房比較中,國產電影既占有“主場”之利,又有“以十比一”絕對數量優勢,還享有多種政策性保護。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就斷言國產片已能與進口大片“平起平坐”甚至占了上風,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其次,國產影片中賺了錢或多少收回了一點成本的,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大投入、大制作影片,如《十面埋伏》等,一是小投入、小制作影片;而絕大部分影片入不敷出,甚至血本無歸。這種“兩頭獲利”的結構暗含著國產電影的巨大風險。 在全年7億余元的國產片總票房中,《十面埋伏》一部影片的票房就達1.5億元,占20%以上。但至今《十面埋伏》一類電影仍是國產片中的特例。它的輝煌靠的是“超現實”的巨額投資和張藝謀的聲譽和影響力的“透支”,既不具有借鑒意義,也不具有“再生性”。因為沒有幾個中國導演能像張藝謀那樣,籌來數以億元計的拍攝資金;也沒有多少觀眾愿意一而再、再而三花大價錢去看“超級電腦游戲”。 《十面埋伏》相較《英雄》,國內票房已縮水了1個億,已經開始顯示“再而衰,三而竭”的趨勢。 再者,許多所謂賺了錢的小制作影片走的是另一條“不歸路”。這些影片從創作開始就完全無視觀眾和市場,而是“眼睛朝上”,迎合形勢、圖解概念,然后依靠各級主管部門發文件、下通知,或靠走后門、跑關系組織觀眾、推銷影片。 在影市上吃了“霸王餐”,往往還要以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自居,制造出國內影市上另一種“豆腐渣工程”。這樣用不規范手段攫取的票房,不僅不能代表國產影片的真實競爭力,更是國產影片加快市場化進程、提升票房競爭力的障礙所在。 因此,我們在看到國產電影的輝煌成就的同時,也要看清其輝煌背后的危機和隱憂。但愿韓國導演關于“豆腐渣工程”的評語,能起到醍醐灌頂的效用。 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