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數據顯示,1月份,內地CPI同比上漲4.9%,較去年12月份的4.6%有所上升,但遠低于市場此前預測的5.3%。(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電CPI低于預期 中國“抑通脹”仍須加力
中新社記者 周銳
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數據顯示,1月份,內地CPI同比上漲4.9%,較去年12月份的4.6%有所上升,但遠低于市場此前預測的5.3%。
考慮到南凍北旱天氣和春節消費熱潮等特殊因素的影響,此前有分析人士指出,1月份的價格水平將能大致“標示”出2011年內地CPI運行過程中的高點。
此番CPI未超5%,再加之統計局調整權數構成后,食品價格上漲對CPI的拉動力有所減弱。一些擔心更嚴厲緊縮政策出臺的投資者們著實松了口氣。內地股市昨日“提前”慶祝,滬綜指大漲2.5%,至近兩個月新高。
但從今天公布的數據來看,推動物價過快上漲的許多內外部因素并未消除,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
1月份,內地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0.3%。其中,糧食價格上漲15.1%,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10.9%,鮮蛋價格上漲20.2%,水產品價格上漲11.1%,鮮菜價格上漲2.0%,鮮果價格上漲34.8%。
雖然在CPI新的權數構成中,食品降低了2.21個百分點。但在大量居民仍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中國,社會對食品價格上漲高度敏感的局面短時間里不會改變。
2010年12月,內地CPI之所以能夠從11月5.1%的高位回落至4.6%,一方面得益于官方一系列“穩價安民”的舉措,另一方面,是因為秋糧“七連增”在手,人們“心中不慌”。
而如今,北方冬麥區的旱情已對夏糧豐收造成威脅,鮮菜、肉禽等價格更是連續數月維持上漲態勢。若食品價格持續高企,通脹預期必然水漲船高。
面對“蒜你狠”、“豆你玩”等游資炒作帶來的價格飛漲,官方增加供給、打擊投機的一系列行政手段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勞動力成本上升,農資產品漲價的背景下,農產品價格若持續低位運行,將降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從而讓供求關系更為緊張。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決定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格,以確保今年糧食生產。有專家表示,官方還可以考慮加大對農民和低收入人群的補貼。
在供給問題之外,回收流動性同樣需要繼續“攻堅”。
內地近4個月來已3度加息,并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至19%這一歷史新高。盡管銀根步步緊縮,但央行今日公布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1月份,內地人民幣新增貸款就已突破萬億。
與此同時,翹尾因素、氣候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等推動CPI上行的因素也正虎視眈眈。因此,盡管1月份CPI漲幅低于市場預期,但中國仍須繼續加力,打好防控通脹“攻堅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