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堅
最近,香港出現接連幾天街頭排隊兌換人民幣的現象;很多媒體連續報道稱,數千億囤港熱錢流入內地投機;農產品接二連三漲價。
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斷定,中國經濟又開始進入一個熱錢進場的高峰。不過,和前幾次不同,這次熱錢進場的理由較為復雜,而且它和我們國內的游資或閑資結合在一起,使得我們很難通過事先挖好的“池子”,讓它就范,成為甕中之鱉。這給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首先,熱錢進場的目的,是追求高收益。所以,當樓市監管力度加大,進場的交易成本就自然變大。但是,一些還處于低位價格的農產品,就成了大量熱錢和閑資追捧的對象。而通脹問題對一個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而言,很容易影響到社會和諧。
其次,熱錢流入,很容易帶來資產泡沫。通脹形成后,銀行資金就會流入高收益高風險的股市和期貨市場等,而政府一旦過度干預股市和其他資本市場,又會影響到老百姓的家庭財富。今天雖然可以通過QFII等渠道對外資實行有控的開放,但熱錢會無孔不入,會去迎合大眾創造財富的需求,于是,我們事后總能發現他們無處不在。
再者,中國社會具備很強的學習效應和本土優勢,也在初期通過農產品的投機和股市等運作賺到了比海外熱錢更為可觀的收益,但是,中國實體經濟被這種虛假的繁榮蓋過的話,那么,就會出現很多產業資本尋找機會進場,和熱錢同流合污。一旦熱錢離場,不管我們是套在市場里面,還是幸運地呆在外面,都會為泡沫破滅埋單。
另外,熱錢大量涌入會增加中國貨幣政策配合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難度,因為大量外匯占款,會帶來人民幣不斷升值和流動性日益增加的效果,最終為了保證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央行不得不被動地緊縮資金,從而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正常的資金需求。
這些熱錢某個階段看似很安靜,但是,今后一旦美國加息,或韓朝等地緣政治事件發生,就很有可能會出現大量外資集體離場的現象,這種集體離場,很有可能讓國內資本過度反應,給中國經濟的發展蒙上濃重的陰影。
基于熱錢對中國經濟的這些危害性,我們應該拿出有效的治理辦法。
在“堵”住熱錢方面,我們可以考慮下面的政策組合拳:加強外匯管理和資本管理;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懲罰制度;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交易數量上的限制;繼續嚴厲打擊商品市場中的投機行為,以此降低市場通脹的預期;對產業資本也要立法和制定規章制度,打擊那些違規使用資金的行為;通過對匯率的雙向干預調整,以及增加進口等手段,緩解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同樣要通過諸如動用戰略儲備,調節市場供需失衡結構,打擊投機等控制物價的有效方法來減少市場對加息的預期。
在“疏導”熱錢方面,我們也有一些可以考慮的政策:通過諸如增加遺產稅、降低企業所得稅等稅收杠桿,讓今天很多金融投機資本轉變為扶持產業的慈善資本(減少資產泡沫);引導游資或熱錢集中在一個金融投資場所,這樣便于監管,也便于用它來為實體經濟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選擇股市要比樓市好;還要繼續鼓勵外資企業進行中長期的實業投資;除此之外,我們也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避免驚動熱錢集體離場,并讓中國市場隨之產生過度反應。主要體現在要控制好地方債務,緩解中國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同時,我們要采取相互協調的政策體系,不要讓熱錢利用我們互相沖突的政策來賺取他們無風險的收益。
另外,最近也要注意保證銀行的經營狀態,在強化銀行信用管理的同時,也要提高銀行中間業務盈利的能力。否則,銀行的儲蓄資源會與不聽話的熱錢同流合污。
最后,我們還要建立一套透明化的預警機制和干預措施,防止市場在突發性政策實施面前過度反應。真正做到在打擊熱錢的同時,也不會傷著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健康資金。(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