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定物價、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四大新舉措: ——確保市場供應,促進價格穩定。抓好冬季蔬菜生產,增加越冬蔬菜供應。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降低農副產品流通成本。
——完善補貼制度,安排好困難群眾生活。對優撫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增加對大中專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生食堂的補貼。
——增強調控針對性,改善價格環境。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偏高的收費標準。必要時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行價格臨時干預措施。
——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重點打擊惡意囤積、哄抬價格、變相漲價以及合謀漲價、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惡性炒作行為。
我們正面對復雜的物價格局。
回顧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全球市場基本表現為需求不振。受此影響,我國物價一路走低,上演“十連陰”,CPI到11月才終于轉正。CPI轉正,是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證明,但也帶來了普遍的通脹預期。
轉入2010年,按照部分專家年初的分析,今年影響物價向上向下的因素都有,到7月份以后,隨著翹尾因素的逐漸回落,物價將會呈現“緩慢回升,前高后低”的格局。但前10個月物價的實際運行結果卻讓人有些意外,在7月份CPI漲幅達到3.3%后,并沒有逐漸回落,而是一路攀升到10月份的4.4%,走出25個月的新高。
如何認識物價上漲,首先可以看看什么在漲。從10月份物價結構來看,4.4%的漲幅中,翹尾因素是1.4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是3個百分點,占68%,仍然是這次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在新漲價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這兩項加起來,就占了新漲價因素的90%。
10月是豐收的季節,瓜果梨桃、各色蔬菜等農副產品大量上市,但鮮菜等時令產品價格不跌反漲,原因何在?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除了目前大家所談論的有成本推動和流動性比較充足之外,還有兩大原因。一個是來自國外農產品漲價以及大宗商品漲價對國內的影響,特別是由于部分國家干旱,糧食減產,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產生了影響。另外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三季度后國外的流動性進一步推升了價格。第二個因素就是自然災害,仍然是多發、重發,10月份海南還在發洪災,而海南是很重要的蔬菜供給地,這些地區對10月份食品價格上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食品價格向來是CPI走高的主要推手,今年也不例外。所以國家統計局的分析認為,從價格上漲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構成來看,目前還是一種結構主導型的價格上漲。但是,10月份影響價格上漲的新情況開始出現,非食品類的價格也開始出現上漲,比如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3%,但環比上漲1.0%,這個情況值得注意。
除了食品,今年物價身后的另一只推手——流動性的力量似乎越來越大。年初,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分析物價走勢時說,2010年中國出現通貨膨脹的風險來自三方面:第一個方面,輸入性通貨膨脹,其風險主要來自國際市場上大宗基礎性商品,比如石油、鐵礦石、棉花等基礎性產品,只要國際市場出現價格暴漲,問題很快就會傳導到國內;第二個方面,個別商品問題有可能導致全局性問題,如2006年豬肉漲價所帶動的物價上漲;第三個方面,貨幣和信貸的投放過大,帶來流動性加大。回顧走過的10個月,三方面風險一一出現。特別是國際、國內流動性過大,引發的價格上漲更為明顯。今年以來,游資在農產品領域就格外活躍,綠豆、大蒜、棉花等先后遭到熱錢炒作,出現價格飆漲的情況。
今年以來,影響通脹預期的因素似乎也比較多。從年初開始,工資上漲在許多地方次第出現,人們由此預期會出現成本推動型的通脹。資源價格產品改革也在逐步推進,天然氣調價正在進行,階梯電價方案已交社會討論完畢。雖然我國農產品和資源產品價格長期偏低,在調整經濟結構過程中,這些產品價格會合理上漲,但在食品價格已經上漲較多的情況下,資源價格的改革就難免對通脹預期產生疊加效應。其實,今年糧食再獲豐收,以及產能過剩,是我們穩定物價的物質基礎。所以,更應該警惕過度的通脹預期擾亂民心,改變市場供求,甚至引發真的通脹。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管理好通脹預期,是今年宏觀調控三大任務。在如何治理通貨膨脹的問題上,則集中表現了處理好這三者關系的難度。面對節節攀升的物價,政府有關部門不僅要合理引導通脹預期,消解公眾的心理恐慌,更應該拿出辦法來管理好流動性,拿出辦法來補貼低收入人群,避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他們的生活水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