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祝頤
10月23日下午,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2010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目前食品和居住對物價上漲的推動效應超過90%,10月份的CPI漲幅將比9月份更高。而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6%,已經創下了23個月以來的新高。(10月24日《中央廣播電臺》)
對于備受關注的通脹壓力問題,盡管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如果后期通脹預期管理得當,完成全年的宏觀調控預期的目標有希望,有可能。但是他同時也表示,目前我國的恩格爾系數在40%左右(之前基本維持在37%左右)。恩格爾系數再度反彈,意味著食品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上漲,人們生活的富裕程度下降。
較高的物價漲幅特別是食品、居住支出大幅上漲,引發了民眾的焦慮情緒。物價上漲太快,銀行存款變成負利息,造成財富縮水,貨幣購買力下降,生活質量降低等一系列不利影響。希望銀行加息,減少利息的損失,盼望政府平抑物價,就是其中代表性的聲音。盡管央行順應民意,近日宣布加息0.25個百分點,但是與較高的物價漲幅比起來,這點加息仍是杯水車薪,難以消除民眾對通貨膨脹的焦慮情緒。民眾紛紛曬家庭賬本,感嘆吃得比以前差,就是高物價時代民眾生活的現實寫照。
對于收入微薄的工薪階層與農民而言,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漲價,就是天大的事情。物價上漲意味著他們的收入蛋糕被切去了一塊。奢侈消費他們可以不去奢望,但是基本的衣食住行不能省略吧。此前還有政府官員和經濟專家叫大家忍受更高的物價上漲率,更加重了社會通脹預期。從這個角度講,應對通脹,除了銀行加息以外,政府還要想辦法平抑物價,避免民眾生活質量明顯降低。
寫到這里,我想起近期一則有關“退休月光族”的報道:在物價飛速上漲,而工資不漲的情況下,曾經為國家奉獻青春,坐等安享晚年的退休職工卻淪為了“月光族”,沒有安全感的生活讓這群人開始想方設法再就業。老人無奈“重出江湖”,以再就業的方式來緩解物價上漲、經濟窘迫的壓力。在我看來,無論是長春市民家庭賬本顯示今年前9個月開銷超過去年全年,還是老人無奈再就業,實際上都是一面民生鏡子,映射出民生之艱。
物價上漲成了近期的民生關鍵詞。除了民眾感受最深的食品、食用油大幅漲價以外,在擴大內需的大背景下,自來水漲價、天然氣漲價、居民用電階梯式改革,成品油價格漲多降少,城市出租車價格調整……漲價風潮此起彼伏,民眾的消費信心再次受到打擊,民眾對物價越來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脆弱,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刺激民眾脆弱的消費神經。民眾對物價問題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焦慮感。如何減輕物價上漲壓力與民眾的生活成本,值得思考。
總之,物價上漲是個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如何化解好物價上漲與經濟增長的矛盾,不僅需要百姓開源節流,精打細算,多勞動多掙錢,而且考驗著政府的執政智慧。政府要在物價(尤其是民生商品價格)方面體現責任擔當,在平抑居民消費價格、降低民眾通脹預期,保證民生產品價格穩定方面下工夫。此外,政府應該加大公共事業投入的力度,改善公共服務項目,健全公共服務網絡,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降低公共服務收費,逐步擴大免費服務范圍,完善對弱勢群體救助政策,從而把物價上漲給民眾帶來的壓力降到最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