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CPI同比上漲3.6%,創下23個月以來的新高,環比上漲0.6%。雖然9月份CPI數據基本符合此前的預期,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8月份CPI達到3.5%后,再度出現了同比和環比漲幅上升的現象,因此可以認為,物價上行的壓力并未得到有效消除。
對于9月份的CPI上漲來說,盡管翹尾因素略有下降,但新漲價因素的影響卻得到了擴大。節假日帶來的消費旺盛不可忽視,無論是肉類、糧食甚至蔬菜水果,都出現了不小的漲幅,比如,蔬菜價格同比上漲18%、肉禽價格上漲5.4%,糧食價格上漲12.1%,難免帶動9月份整體CPI的走高。事實正是如此,新漲價因素占到了CPI同比漲幅的64%,其中食品價格的上漲和居住價格的上漲,更是起到了約九成的貢獻。
從未來的價格趨勢來看,上行的壓力依然不可忽視。9月份廣義貨幣(M2)余額已達到69.64萬億,已超過2009年GDP總量的2倍。當然,2010年GDP會繼續增長,但廣義貨幣也會增長,如果放到一起來估計,到今年年底我國的廣義貨幣仍有望達到年度GDP的200%上下。超量發行的貨幣必將對國內物價產生正面影響。
美元的持續貶值成就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高歌猛進,同樣會帶給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在9月份,雖然PPI同比漲幅回落的趨勢仍在延續、但已出現放緩跡象,而環比漲幅再次出現擴大,必將造成生產環節成本的增加。考慮到國內勞動力成本已經進入上升周期,假如企業技術創新步伐跟不上勞動力生產成本的上漲,那么一部分產品的勞動力成本亦有可能會向后續的產業傳導。
另外,考慮到五中全會明確了“調結構”戰略,同時重點提及要深化資源品價格改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改革已經開始逐步推進,比如,發改委已于近期提出階梯電價調整方案。資源領域的改革必將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這預示著管理層若要堅持調結構,其代價就是要忍受更高的通貨膨脹。
當然,秋糧的豐收為保持糧價的穩定打下基礎,工業品供過于求的基本面也沒有改變,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物價的上漲壓力。至于寄希望于翹尾因素走低帶來CPI回落,在新的全球炒作潮持續來襲的背景下,期許CPI因基數而自然下降,這種做法難免過于被動,亦無助于緩解已經客觀存在的通脹壓力。
在通脹將長期存在的背景下,如何管理通脹預期成為考驗管理層的難題。盡管統計局相關人士多次表示CPI數據是科學、規范的,能夠真實反映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上漲,但CPI所描述的通脹與廣大居民的真實感受的確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應適當弱化對CPI數據的關注程度,與其上調通脹管理目標,不如釜底抽薪、從源頭上對抗通脹壓力。
雖然GDP增速仍在繼續回落,但第三季度GDP增長速度依然保持在9%以上,今年以來累計增長仍然達到了10.6%的水平,這顯示出中國經濟在全球復蘇進程中仍然保持了較為領先的水平。配合之前公布的PMI、企業景氣以及進出口指標上升較快、非居民戶貸款持續回升等數據,都顯示出內需較為活躍,二季度經濟過快下滑的底部已經過去。
宏觀經濟基本面向上的動能充足,已成為日前央行突然加息最好的注解。在此背景下,央行實施小幅加息,既不會對實體經濟造成過大打擊,又有助于修正當前負利率狀況,從源頭上舒緩通脹壓力。可以認為,新一輪通脹周期和加息已同步起航,貨幣政策亦將進入“數量+價格”多種工具齊用的新階段,央行已拉開從源頭上對抗通脹的陣勢,而這場博弈至少會持續到明年。
□王瑩(上海 學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