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限購”大軍,到目前為止已有13城。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提出,購房人不要輕信房屋銷售人員、經紀人員所謂的“規避建議”或“幫助規避”的承諾,更不要采用假證件、假材料等方式購買住房,這類購房行為會造成購房家庭重大經濟損失。
不難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明確了買方的責任,難道賣方就可無病一身輕?舉個例子,如果開發商和房產中介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迎合“被限制的購房需求”,最終卻不必為此擔責,只是購房者“啞巴吃黃連”,花了錢卻辦不了證;而開發商卻可以逃過處罰,這似乎忽略了政策的本意回歸。“限購令”最終效果令人擔憂。
限購是糾正市場失靈的必要手段,但不能簡單地將政策取向定為打壓房價。由于物業稅或房產稅出臺困難,面對房價不斷上漲的現實,及時出臺限購令是必要的,但應該是臨時性政策,必須過渡到物業稅(近期是房產稅)上來。對多套房的持有加重稅,讓投資者得不償失。
昨日,又有相關媒體發布消息,上海開征房產稅已經開始倒計時,有望明年元旦開征。
這是一個好消息。因而,我們暫且認為,限購是房產稅的過渡性替代品。我們同時也希望,讓調控來得更猛烈些吧。
本報記者 張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