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于澤
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近日光榮“致仕”,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他計劃到清華學管理,也希望為民企做點事。曾有一部分民企聯合起來對李榮融說,“我們就歸你領導了。”而國資委相關人士透露,一些跨國公司想模仿李榮融對央企的管理藝術,想聘請他做顧問。
李榮融是我國大部分國有資產的大管家,曾經管理140多家央企,它們的利潤總和去年達到7977.2億元。這么大的家業,總需要管理,管理總少不了藝術的成分。一些跨國公司想模仿李榮融的管理藝術,是完全可能的。但考慮到李榮融作為原國資委主任的身份,跨國公司想聘請他擔任顧問,就很難說是“為藝術而藝術”,是純粹出于管理上的目的。
放眼世界,當過總理、部長之類高官的人,總是為一些大企業所青睞。比如德國前總理施德羅卸任后,就有國內外企業邀請他擔任顧問;美國外交界元老基辛格,擔任著一打公司的董事、顧問之類的職務。企業羅致他們,自然會考慮到他們的管理能力,因為他們擔任過高官,說他們沒有管理能力是沒有根據的。但很多企業并不諱言,企業看重高官的還是他們的政商關系。政商關系,才是退休高官對于企業的最大價值所在。
李榮融把140多家央企管得井井有條,沒出事,還賺了大錢,這得力于他的管理央企的藝術。但管理央企的藝術用之于央企,會有用;用之于跨國企業和民企,則未必有用。比如就說中石油、中石化吧,油價是由成本+稅+“適當的”利潤倒推出來的,這意味著中石油、中石化永遠只賺不賠。跨國公司處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運用中國央企的“管理藝術”,不僅行不通,而且可能是“自絕于市場”。
民營企業神往于李榮融的領導,似乎已經說出了真相:民企想戴上國企的紅帽子,享受國企的政策,像國企那樣賺錢。反過來說,央企確實賺錢,但不是因為國資委的有藝術性的領導,而是他們排除了市場競爭,可以吃國家政策的紅利。如果跨國公司請李榮融去當顧問,面子上也許會裝裝模仿央企管理藝術的樣子,但要害還是借重他曾是央企掌門人的身份。
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想請李榮融擔任顧問,民營企業想接受李榮融的領導,自然是李榮融的榮幸,卻是公共利益之憂。在中國,面子可以變現為商機、利益,打招呼能夠使受益人財源滾滾。如何防止官員通過所謂發揮余熱,進行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就成了一個立法課題。目前,相關立法尚不完善,有法不依的情況也不難想象。如何應對,確實應當納入政府議事日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