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俗稱“新國十條”)下發,已經4個月,這輪房地產調控效果備受外界關注,為此,本報采訪了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
從此次《通知》的標題上我們至少可以解讀出三個關鍵詞:“堅決遏制”、“部分城市”和“過快上漲”。“堅決遏制”既體現了此番調控中央政府決心之堅決、態度之果斷,又揭示了其遏制“部分城市”房價、地價的“過快上漲”的主要目標。
房地產新政有何收效
專家分析認為,部分地區房價過快上漲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土地出讓溢價水平下降,安居工程建設加強。
“新國十條”要求,商品住房價格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地區,商業銀行可根據風險狀況,暫停發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京滬深行目前已經全面叫停三套房貸款,北京商品房交易“價跌量縮”。銀行業的積極響應,讓投機性購房者無機可乘。
《通知》還要求,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購買住房貸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臨時性措施,在一定時期內限定購房套數。這就有效地遏制了外地炒房者,尤其是某些炒房團。國家統計局7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由5月份的環比上漲0.2%,轉為6月份的環比下降0.1%。
房產稅呼之欲出
《通知》要求發揮稅收政策對住房消費和房地產收益的調節作用。財政部、稅務總局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導個人合理住房消費和調節個人房產收益的稅收政策。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近日在京發表演講時表示,之所以出現一批空置房,是因為中國沒有征收房產稅。
部分專家認為,此次調控房地產市場系列政策的出臺,對于房產稅的頒布有著引導和鋪墊的作用。
考核問責機制與房市調控捆綁!锻ㄖ芬蠼⒖己藛栘煓C制,對穩定房價、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不力,影響社會發展和穩定的,要追究有關部門和領導的責任。
雖然,此次房地產調控初顯成效,但政策效果還需進一步鞏固。一線城市的房地產交易經過近4個月的“緩沖”,已經有所適應。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不久前發布7月份經濟數據,盡管總體房價漲幅已經連續3個月小幅回落,但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仍未降至去年同期水平,新建住宅無論同比還是環比仍在漲價。受批準預售項目增加和個別樓盤熱銷的影響,7月份商品住宅銷量環比增加六成多。二線城市的降價效果似乎也并不明顯,有的房價略有降低,還有的不降反漲。同時我國住房的空置率仍然很高,表明中央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任重而道遠。
政府是否會再出重拳
房地產調控雖已初見成效,但要想真正地改變目前中國房地產業的現狀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從今年4月“新國十條”下發至今,中央還沒有出臺新的政策。不免讓人產生疑問:調控政策是否會繼續?政府是否會再出重拳?
經濟學家吳敬璉曾表示,如果今年繼續放寬政策,讓貨幣發行量保持去年的增長勢頭,必定導致房產價格的飛漲,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出現類似日本的泡沫破裂。
對于后續政策,由于目前中央尚未有新政出臺,所以各方觀點不一。中房協提出了暫緩新緊縮政策出臺的建議。他們認為,在目前的調控新政下,土地購置、開發投資等指標均在下降,房地產上下游產業亦受波及;加上今年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需暫緩出臺新的緊縮性調控政策。
然而,這個建議卻遭到不少經濟界人士的反對。經濟學家樊綱表示,GDP從年初預計的12%下降到預期增長9%,是經濟增長正;卣{的結果,“不要拿房地產投資下降影響GDP來嚇唬人!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憲容認為,為促進房地產市場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變,必須堅持房地產調控不松懈,不要過于擔憂房地產調控可能會對經濟增長放緩有影響。
經濟研究學者張曉晶稱,要堅持樓市調控不動搖,樓市調控,有可能影響一點經濟增長速度,但這是調控的必要代價。
下半年房價會下跌嗎
下半年,中國房價是漲還是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曾表示,未來20年是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房價上漲的壓力仍然很大。然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日前表示,當前市場量跌價滯,正處于調整的第一階段。今年三四季度將是新增庫存大量形成的時期,這可能是房價出現大幅度下調的時期?梢姌I內對房價走勢的預測也意見不一。
大部分學者和業界均稱,下半年,如果政府不再出臺扼制新政,預期房價將在穩定的基礎上略有上升。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表明,今年1到7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4.58億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9.7%,其中7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3%。有專家分析,今年7月始房地產交投量明顯反彈,8至9月價格將重拾升勢,下半年有望價格平穩中實現銷售量的溫和復蘇。認為市場仍然延續跌勢的與會者,也多稱價量下跌空間有限。
專家們對短期走向雖有分歧,但對未來行業長期走勢的樂觀態度近乎一致。
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房價走勢撲朔迷離,難以斷言。與其費力預言房價的漲跌,不如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正確的、符合發展需求的新政策,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謝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