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翟丙軍
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就足以拖垮一家大型企業,讓一個馳名品牌蒙受沉重損失。這說明我們的商家已經從消費者那里透支了太多信賴,現在到了該還債的時候。
據《新京報》報道,家住武漢三鎮的三名女嬰,一直食用圣元奶粉。近日發現女嬰身體出現早熟特征,憤怒的家長不約而同地把禍首指向廠家。三名女嬰的家長曾向工商局投訴,工商局讓他們找質檢所,質檢所表示不接受個人申請,無奈只好找到醫院,醫院稱沒有檢測能力。日前,衛生部已關注此事。
圣元奶粉事件進展到現在,頗似幾個月前的農夫山泉“砷超標門”。一方面是沒有權威說法、最終鑒定結果尚需一些時日;另一方面消費者卻早早便陷入了恐慌憤怒的情緒之中,而生產企業只能是一邊蒙受著沉重損失,一邊大聲喊冤。
消費者的恐慌憤怒情緒很容易互相感染和蔓延,而企業的喊冤聲卻往往會被淹沒其中。就像幾個月前的“砷超標門”一樣,在權威鑒定結果沒出來之前,大家寧肯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消費者對商家缺少信心。
有這樣一件舊事,現在聽來更像是一個傳說:清末民初,大連有一家大藥房名叫康德記。有一年,康德記的商業競爭對手惡意散布謠言,稱康德記在藥材上造假,用干蘿卜冒充老人參等,昧著良心賺錢。但盡管謠言滿天飛,康德記的生意卻半點都沒有受到影響。原因是患者信賴這家老字號,堅信康德記這塊招牌不會賣假藥,所以謠言不攻自破。
現如今,還有哪一個品牌在消費者中有這么高的信賴度?數來數去,恐怕國內沒有幾家企業能做得到。消費者對商家缺少信心,不能怪現在的消費者偏聽偏信,而是因為整個商界做得不夠好,傷了消費者的心。
從三聚氰胺奶粉,到五常大米,只有消費者想不到的,沒有商家干不出來的。從這些問題食品事件中,消費者看不到道德約束的力量,只能感受到“社會道德靠不住,商業道德更沒譜了”。如此一來,消費者自然就會變成驚弓之鳥,看啥都像有毒。
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就足以拖垮一家大型企業,讓一個馳名品牌蒙受沉重損失。這說明我們的商家已經從消費者那里透支了太多信賴,現在到了該還債的時候。而之所以會造成這一局面,除了那些不良商家作繭自縛,連累同行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督管理部門的失職和失查。
我們知道,一件食品類商品被消費者購買之前,至少要經過三道監管關:一是生產過程中,二是生產完畢后,三是進入市場流通過程中。但每一起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我們卻很難在這三道關卡上看到監管部門的身影。這里面有監管部門的失聰、失察,也有失職、瀆職。
瀆職涉嫌犯罪,失察不知情也很不應該。要知道,政府設立監督部門的初衷不是為了解決就業,納稅人的付出也不是為了做好事不圖回報。從政府到民眾,大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監管部門監管好市場,讓消費者能享受到一個公平、安全的市場環境。作為行業監管部門,如果行業內有人在制造問題食品,而你還不知情,那出錢養你有何用?
更何況,監管的長期缺位,也會讓守法的商家吃大虧,最后為了利益只好被迫向不良商家看齊。所以說,一個三鹿倒下了,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并不能換來消費者對整個乳制品行業的信心。只有整個監管部門高效運轉起來了,問題商品才能少出現一些,消費者才能對商品多一些信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