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紅光
據新華社7月25日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顯示:全國蒜價7月份一個月猛漲24.8%,個別地區如山西漲幅超過51%,創造了歷史新高。江蘇南京地區甚至出現蒜價高過肉價的“奇景”。
桀驁不馴的蒜頭同一夜走紅的綠豆,長期失守的食用油以及越調越高的房價一樣,成為社會“津津樂道”發改委“空調”市場的又一個笑柄。
從記者的調查和民間傳聞得知,造成蒜價高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不法商人的故意炒作;二是市場監管的疲軟無力。發改委正是據此進行市場調控。不知道是方法不對還是手段不嚴,讓老百姓翹望已久的“嚴厲調控”竟成了竹籃打水。
其實,助推蒜價猛漲的“惡意炒作”和“監管失控”因素的后面,一直潛伏著兩大危機: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不足和社會管理體制的各自為政。當銀行利率低迷,股票市場動蕩,房地產行業風雨飄搖的時候,民間資本最容易蜂擁而入的就是民用消費品市場。用“堵”的方法僅僅只能解決表面問題,但無法根除。
有資料顯示,早在五月份發改委下決心調查蒜價異常之始,江蘇的大蒜之鄉邳州就開始出現“蒜商”成片承包蒜地的情形。這本來是民資開始大量涌入蒜頭市場即將炒作大蒜的信號。但由于社會監管體制本身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并沒有把這個“信號”及時反饋給雄心勃勃的發改委,反而因為各自的地方利益、局部利益,默認或者暗中助推這種“炒蒜行為”。
別看蒜頭一種小小的民用食品,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監管方方面面的不足與缺陷。在一個法治的社會,只有上下一致,全體一心,好政策才能事半功倍。如果總是我行我素或者扯皮拉筋,結果與愿望就會南轅北轍。今天的房價和蒜價就是這樣的典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