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高盛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后者起訴高盛涉嫌欺詐一案達成和解,“和解費”5.5億美元。盡管與美國證交會達成和解,但華爾街巨頭高盛并未完全逃離麻煩。
近幾年,我國曾多次出現國家重要經濟統計數據被外媒提前曝出的事件,國內評論人士葉檀就對與國家統計局合作的高盛發出質疑。她指出,國外機構與國內政府統計部門的合作為國外機構獲取中國經濟信息提供了便利。
經濟研究指標受質疑
高盛是在2004年開始與國家統計局下屬的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聯合開發并出版“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高盛先行指標”和“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高盛一致指標”,以便更全面地監測中國經濟發展。監測的范圍包括企業利潤、政府稅收和產業從業人員數等等。該指標不僅能反映經濟運行的現況,而且可以體現經濟周期的歷史變化。
然而,這個看上去很美的合作項目卻受到一些業內專家的質疑。國都證券研究所所長許維鴻表示,在高盛受到美國證交會欺詐指控之后,無論高盛方面承認欺詐與否,“我們需要警惕的一點是,高盛研究部門作為高盛的一部分,其研究的獨立性能否值得信賴。”
另外,從國家信息安全層面考慮,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與高盛的合作也似乎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宏觀經濟數據關乎國計民生,一旦泄密,就會對包括股市在內的中國經濟產生直接影響。如果以外媒較早曝出的數據對我國資本市場進行套利,那么我國的普通投資者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而外資機構則既可避險,又能提前做多做空。
高盛公信力是否猶在
業內人士對于主承銷商的公信力也頻頻提出質疑,認為主承銷商的分析師需要代表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向市場進行推介,而在此過程中,由于主承銷商的經濟利益與發行定價掛鉤,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潛在利益沖突的可能。
高盛被美國證交會質疑的恰恰就是誠信問題。根據高盛中國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在5月7日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高盛宣布成立業務標準委員會,并將針對客戶關系和責任、沖突管理、公司活動的披露和透明性等領域成立專門的工作組,以強化高盛以客戶為中心的傳統,提高公司業務活動的透明度。本報綜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