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壞的情況是,政府為了堵財政之漏,發行更多的貨幣,工人工資增加實際購買力反而下降,由此造成全社會通貨膨脹。
文|葉檀 出處|《英才》雜志2010年7月刊
富士康兩次給一線工人加薪是個明確的信號,中國的勞動力極限成本時代過去了。
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公司翰威特預測,中國工資水平將在2009年上漲4.5%的基礎上大漲6.7%,成為亞洲工資上漲幅度僅次于印度的國家。
中國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各地此起彼伏要求加薪,地方不斷出臺最低工資新標準,而主流媒體一再提醒中國的貧富差距大到無法接受的地步。與這些呼吁相對應的背景是,美國在實行出口戰略,中國致力于擴大內需與調整經濟結構,以往對勞動力的榨取,是內需經濟最大的阻力。
即便按照鴻海的標準給中國工人加薪66%,中國勞動力成本依然偏低,只不過脫離了剛能糊口的極限最低工資。中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近年有很大躍進,但高達220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則遠較發達國家的工人長。
有人提出,如果給工人加薪則會讓中國處于競爭不利的局面,使制造中心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轉型,同時普遍的加薪必然通脹,對于工人未必有利。瑞士信貸經濟學家陶冬就表示,工人工資上漲會使無法承受成本壓力的公司倒閉,或離開中國。并且,這種勢頭會影響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或導致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終結。而樂觀者表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終結,意味著中國經濟終于朝著消費導向型前進了一大步,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先聲。
給工人加薪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必須警惕的是,給工人加薪有可能并不能讓中國工人財富更多,反而會成為增加企業成本的借口。
提高工人薪酬需要配套工程。一個最壞的情況是,工人加薪之后未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社會整體財富并未上升,政府為了堵財政之漏,發行更多的貨幣,工人工資增加實際購買力反而下降,由此造成全社會通貨膨脹。提高工人薪資、增加工人財富的前提是政府必須改變過度發行貨幣的傾向,否則所謂加薪就是通脹的同義語,而通貨膨脹的過程也就是新一輪財富分配擴大的過程。
要讓工人得到實惠,更重要的是改變政府的職能,使財富從政府部門轉向個人。在企業的薪酬福利支出中,工人抱怨自己所得到的只是九牛一毛。有數據為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披露,目前全國工資搭載率大概60%,部分城市達到65%。即企業每支付100元工資,工人實際到手現金只有40元,其余60元被征繳進各項基金。我國未能徹底實現公共財政,征繳的各類基金最終能否用回工人身上,可以打上大大的問號。
要讓工人得到實惠,必須打破行業準入的玻璃天花板,減少實體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一些行業世襲制壟斷高工資,各行業職工之間、企業之間的收入有天壤之別。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倍,國際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業之間職工工資差距最高的與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所有的這些高收入大部分靠壟斷、靠政策紅利得來,千軍萬馬考公務員、加入大型壟斷企業的做法,無法增加社會財富,這些企業的高薪成為社會激勵機制的反向指標。
加薪的同時,理應伴隨社會生產率的提升,伴隨激勵機制的改變,伴隨著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加,是一場社會結構的優化過程。否則,所謂加薪就是一場以增加工人財富始、以剝奪工人財富終的鬧劇。(作者系知名財經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