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出連跳門,又來遷移門。這段時間,一條富士康向內地遷移的消息,讓富士康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據稱,進入今年6月,富士康在內地進行大規模招聘,而深圳龍華富士康的普工招聘早在5月底就已經停止。今年年底之前,富士康將把深圳公司的主要生產線前往內地。(7月2日《中國證券報》)
如果不是富士康,遷移肯定不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如果沒有之前的跳樓加薪,富士康遷移肯定不會被注入這么多的異常色彩。個人覺得,富士康對此應該坦然,關注并不是壞事,即使別人戴著眼鏡看你,可眼睛背后依然有一雙明澈的眼睛。而公眾更應該坦然,這只是一次資本的正常遷徙,不值得過多闡述。
富士康能走到今天這一步,能成為代加工大王,自有其成熟之處,它的布局也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多方論證的。事實上,關于富士康內遷的傳聞由來已久,早在6年前,就已傳出富士康有意在鄭州投建IT產業園。去年2月,鄭州市為此專門成立“富士康投資項目協調推進領導小組”。而2007年4月,富士康在武漢科技工業園舉行了奠基儀式,據稱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從表象上看,連跳與遷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連跳加薪在一定上加快了富士康的內遷速度,但連跳之于遷徙,只能說是導火索,而并非必然因素。
誠然,富士康內遷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就是追求勞動力成本的最低化,但這一動機無可厚非。在市場大海中已經遨游30多年,公眾應該有一點起碼的市場意識。富士康內遷,既是資本對利潤追逐的本能驅動,又是富士康代加工模式的必然要求。此時,很多人以郎咸平的微笑曲線來質疑代加工模式,但在質疑中忽視了一個常識,那就是市場是分層次性的,我們并不能說居于曲線低端就一定無利可圖。市場是復雜的,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居于曲線低端未必就沒有希望,居于曲線高端未必就有希望,富士康能成為世界500強本身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希望富士康加快轉型,但轉型是需要時間需要過程的,而且真正轉向曲線高端了,富士康是否能夠面對蘋果等企業的競爭?這也是未知數。立足于現實,富士康內遷尋找勞動力成本最低化,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為。
而就流出地和流入地來說,也完全不必過度闡述。地區發展水平,對產業的需求及對產業的適應都不同,富士康遷出深圳,這是資本的自然流動,內地城市爭搶富士康,同樣也符合發展規律。富士康本身具有的規模、科技及成熟的管理經驗,注定了它是一塊金子,內地城市不爭不搶反倒是咄咄怪事。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看到的,在勞動力全國流動的現實下,在各地最低工資線普遍上漲的現實下,在勞動者可以自由用腳投票的現實下,富士康即使內遷也不可能過多地壓低勞動力價格。從這意義上說,我們完全不必因為對勞動者收入擔憂,而對富士康內遷作過多闡述,尤其是作市場之外的闡述。(毛建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