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系統確實進入了多事之秋。在多名系統內官員爆出腐敗案件之后,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又傳出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劉亞軍臥軌自殺的消息。這一消息,可謂是給原本就已“多事”的民航界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一系列重大案件的浮出水面,應該說,揭開了民航業的陰暗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批民航系統官員的落馬,是行業制度弊病與腐敗共性規律共同種下的惡果。
就共性規律而言,落馬者多為各類領導崗位的“一把手”或手握實權者,針對權力的監督不力,“好人主義”的庸俗氛圍泛濫,這些問題在各領域中均有發生;就腐敗特殊規律來說,民航業作為管制較多的壟斷性行業,權力與資本的結合,一度是業內習以為常的潛規則。特別是行業內資金高度密集,監督管控往往是在“超視距”情況下進行,更為種種腐敗行為提供了便利。
因此,從反腐的角度看,民航業的反腐,需要針對腐敗共性規律與民航業腐敗特殊規律一同發力。
不過,在我們看來,民航業之所以一度潛規則盛行,固然與人性的貪婪不無關聯,但在更深的層次上,還與這個行業的行政審批機制密切相關。從民航系統倒下的官員情況來看,不少就是栽在行政審批環節。眾所周知,如果缺少有效監管,這個環節最容易“設租”,也最容易成為“尋租”的平臺。
目前,一個可以達成共識的意見是,在這個行業內保持適度競爭,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可以促使航空運輸資源合理配置,并促使航空公司提高素質、效率和市場競爭能力。民航業管理層要求“創新完善民航行政審批機制”,其實也反映出了上述意見的精神。
民航局已經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如航線審批由個人決策轉向集體決策,成立了運輸時刻委員會;由私人審批轉向公開公示,上網議政;由每年兩次的時刻協調會和航線協調會,改為常態化;并且請求紀委參與全過程監督。
應該說,這些措施對于抑制腐敗,會起到實際的作用,但從深化行業改革的角度看,這些舉措只能說是觸及部分管制者的利益。改革依然需要深入,需要加大改革決心,重視市場作用。
(本文系《第一財經日報》6月28日社論,有刪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