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周天勇談新一輪改革:十年內須完成,財稅改革最急
周天勇認為,農村里“窩”的人太多,阻礙他們進城的因素包括戶口、城市房子太貴、工資太低、宅基地賣不掉等。
中國是經濟體制改革先行,但滯后的政治體制改革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因此,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應當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設計的。
政治體制改革是改革阻礙經濟發展的部分,以及財政的民主化。這是關鍵。一個是錢如何收,一個是錢如何花,這是政府體制改革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管住政府收錢和花錢。
目前,政府的全部收入已經達到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5%左右,行政公務開支也在財政全部支出的44%左右。這也是導致分配不公的一個重要原因。
早報記者 陳靜思 發自北京
“站在又一個30年的當口,走錯了,就可能跌入社會動蕩、經濟低速發展、人民長期不富裕的陷阱;走對了,就可以避免發展中的陷阱。”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最急迫的任務是進行財稅體制改革。
現在改革更深更難
以前改革,大部分人都受益,但現在改革,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損,必定要受到利益集團的阻礙。
東方早報:與30年前的改革相比,現在進行的改革,除了背景、內容不同外,還有哪些特點?
周天勇:前30年改革,包括農村承包制改革、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市場體系的建立,均已經結束。現在我們面臨更深層次的改革,比如農村土地制度問題、城鎮國有企業改革的后續問題。和以前改革不同,目前的國有企業改革,特別是一些國有壟斷企業的改革,涉及一系列問題,具體包括:資源稅改革,向財政上繳利潤,國有企業改革的收尾——職工補償,等等。
此外,城鎮里深層次的改革,還包括財稅體制改革。中國當前稅制結構明顯不合理,財政支出結構也不合理,比如土地財政的問題。土地招拍掛,70年出讓,政府一家行政壟斷賣地,這明顯不合理。
第二個特征,就是我們將面臨更難的改革:現在的改革都涉及利益,比如國企壟斷問題,上繳利潤,開征資源稅等。改革必定要受到利益集團的阻礙。以前改革,大部分人都受益,但現在改革,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損。
東方早報:有哪些利益集團?
周天勇:一是部門利益,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博弈。
二是集團利益,像國有壟斷企業等的利益。
三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如土地財政,收費補充地方財政,等等。
四是階層的利益,比如,沒有房產的階層可能支持房產稅的開征,而房子特別多的,可能會反對開征房產稅,這也是改革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障礙。
國資委的定位需要改革
國企用了這么多的公共資源,不向國家交資產應得利潤,或者交得很少,這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是說不通的。
東方早報:國有企業的改革,尤其是壟斷行業的改革,難度相當大,可以說進展相對緩慢。這僅僅是企業的改革?還是更多地涉及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職能的轉化?
周天勇:從1994年到2007年,國有企業都沒有給國家財政交利潤,現在上繳利潤是10%,比例太低,應該達到70%~80%。國有企業運用的公共資源,除了過去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積累的資產外,還有政府的特別許可、獨占的資源、公共土地的進賬、貸款的偏重,以及上世紀90年代不良資產核銷和債轉股等全社會代價,這類利潤應當交給全民使用。用了這么多的公共資源,不向國家交資產應得利潤,或者交得很少,這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是說不通的。
此外,國務院國資委的定位也需要改革,應當盡快由目前的國務院國資委主導的國有資本金預算,進一步改革為直接面向財政部門的上繳利潤預算,納入公共預算分配之列。國有企業的出資人是全體公民,所持紅利應當由財政部收取,納入國庫,否則極有可能產生“二財政”(注:預算外收入)現象。
還有,要打破壟斷,讓民營企業進來,對壟斷企業征稅。我認為,新疆資源稅的開征對企業來說,5%的稅率可能還是有點低了。國外許多國家的資源稅的稅率是很高的。
除了石油以外,煤炭、電信業也應當征空間資源稅,我們現在征的稅率過低。在國外電信業就征收頻道占用稅,并且較高,因為它占用了空間資源。
管住政府收錢和花錢
目前財稅改革最重要,因為它牽涉到其他領域的改革。應當建立新的財政預算體制。政府向人民收錢,要人民同意。政府收錢后怎么樣花錢,也要人民同意。在財政稅收方面,人民與政府之間這種的制衡,是民主制度的基礎。
東方早報: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涉及11個方面,哪方面改革是最迫切的?
周天勇:我認為財稅改革最重要,因為它牽涉到其他領域的改革。目前,政府收入中公務開支比例很大。2007年行政事業單位工資、醫療、退休、公車、公務招待、公出和辦公經費等,總計為29425億元。當年,對行政事業單位投資為8104.8億元,其中行政機關投資為3166.1億元,占全部行政事業投資的39.06%。一般性開支和投資開支,是政府預算內收入的75%,占全部政府實際收入的44%。從一些國家來看,日本行政公務開支占全部預算比例大體在2.5%左右,美國在15%左右。
以下方面應當進行改革:
首先,政府各種收入沒有完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巨額收入的支出游離于人大監督之外。比如,政府的賣地財政,就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社會保障收入,政府各部門和行政事業性單位的收費罰款等等,也沒有納入預算管理。
第二,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全的公共服務型財政。具體表現為:在各級財政的支出結構中,生產建設和行政公務的支出比重較大,而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生態環境、城市管理等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不足。
第三,中國有許多行政和執法部門,設置成了收費養自己的事業單位,比如質監、環保、銀監、保監、海事、空管。他們雖在名義上是行政公務機構,但也是靠收費養自己。這無疑會打擊創業、投資、經營和就業。
第四,財政收支不透明,不公開。
這些都是我們財稅體制存在的問題。因此,應當建立新的財政預算體制。政府向人民收錢,要人民同意,形成人大對政府收稅和收費提案的批準。政府收錢后怎么樣花錢,也要人民同意,即政府的預算要人大審查和批準。在財政收入的來源結構中,逐步降低對創業、投資和企業的征稅,加大對占有消耗資源、財產食利、廢物大排放企業的征稅,并對國有企業收繳紅利。在財政稅收方面,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這種制衡,是民主制度的基礎。
政府體制改革的核心
目前,政府的全部收入已經達到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5%左右,行政公務開支也在財政全部支出的44%左右。這也是導致分配不公的一個重要原因,抑制了創業、企業和就業,扼制了勞動者收入增長,增加了行政和事業部門人員收入。
東方早報:為什么中國在不推動政治體制的前提下能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這兩者應怎樣協調進行?
周天勇:中國是經濟體制改革先行,但滯后的政治體制改革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因此,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應當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設計的。
政治體制改革是改革阻礙經濟發展的部分,以及改革財政的民主化。這是關鍵。一個是政府錢如何收的,一個是錢如何花的,這是政府體制改革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管住政府收錢和花錢。
目前,政府的全部收入已經達到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5%左右,行政公務開支也在財政全部支出的44%左右。這也是導致分配不公的一個重要原因,抑制了創業、企業和就業,扼制了勞動者收入增長,增加了行政和事業部門人員收入。
改革政府的收入,包括社保、行政收費和土地出讓等全部收入,應當逐步壓低和最終控制在占GDP總量25%的范圍內,將政府的行政公務開支逐步壓低和限制在15%的范圍內。
管住政府“收錢”,應當通過社會聽證和人民代表大會有關法定程序,嚴格控制政府各部門和行政事業單位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臨時協編和雇傭人員;特別是一切政府稅收、收費和罰款項目的設置和改動,一定要由人大審查批準,重大項目應當進行社會聽證;“十二五”期間,大規模清理政府各部門和各行政性事業單位的收費和罰款項目,絕大部分應當加以廢除,極少量的通過人大審查預算保留的項目,也必須改費為稅,并且納入財政預算管理。
此外,徹底改革目前土地政府寡頭壟斷供應的招拍掛制度,形成競爭性的供應市場,以抑制地價暴漲,并且逐步降低土地的價格水平。改變土地一次將幾十年出讓金收上來的體制。
管住政府“花錢”,就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教育衛生等事業支出,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財政。
建議按面積征收房產稅
高房價的形成,是與土地供給市場的政府寡頭壟斷等密切相關。行政性一家高度壟斷賣地,即使是招拍掛,它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而是行政主導和壟斷的土地市場。
東方早報:如何看待房產調控政策?能控制得住房價么?
周天勇:目前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改革不徹底,下一輪反彈壓力更大。
針對中國的高房價,一味地指責房地產開發商牟取暴利,有失偏頗。高房價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對住宅建設用地供應的行政和計劃控制,土地供給市場的政府寡頭壟斷,地方政府將幾十年土地收益一次性收支的房地產財政,以及對住宅不征收房產稅。
首先,住宅用地供給不足。中國土地的供給市場,實行行政審批制,政府行政限制土地的供應量。城市化建設包括住宅用地的供給,與城市化進程中城鎮人口增長的需要不相適應。一直以來的思想是,土地偏重保證糧食安全,對城市化所用的土地進行嚴格的行政限制。應正確處理有限土地資源在居住和吃飯兩項用途上的配置關系,事實上,農村占地要比城市占地多。應當是嚴格控制農村居住用地,增加城鎮住宅用地,并且積極推動撤小村并大村、撤村并鎮,以整理出更多的土地資源來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需要。
我研究發現,1978年的農村村莊用地只有7000多萬畝,2007年達到了27000多萬畝,村莊用地擴大2億畝,而農村人口卻凈減少了6000多萬人。城市建成區,改革開放之初為2600多萬畝,2007年為7600萬畝左右,30年來城市建設用地擴大了5000多萬畝,卻轉移和增加了4.1億人口。嚴格控制農村宅地的供應,多拿出一些土地進行城市建設。
第二,政府一家壟斷性出讓供應土地,使城市地價持續走高。土地招拍掛制度是政府一家壟斷賣地,所有地都要從我這兒賣出去,價高者得。行政性一家高度壟斷賣地,即使是招拍掛,它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而是行政主導和壟斷的土地市場。
第三,政府房地產財政推動房價上漲。先將農業用地低價強制征收到政府手中,城鎮原有國有土地的再出讓也在政府手中,大部分土地再向用地商招拍掛或者以其他形式出讓50到70年不等的使用權。這是賣地財政。
第四,房產持有成本過低推動房價上漲。購買住宅后的持有成本很低,住宅需求者更愿意購買大面積的住宅,愿意持有多套住宅。應該征收房產稅。
第五,政府將幾十年的土地出讓金,一年收上來,并在一年中花掉,成本攤入房價。這是一種吃子孫飯的不可持續的財政體制。這一任政府賣掉的土地,出讓期為70年,后60年就無地可賣了。也就是說,政府賣掉的是未來政府的地。
要徹底改革,就要解決上述五方面的問題:改革政府對土地的寡頭壟斷,形成土地供應的多個主體;所有的土地進入市場交易;扭轉地方財政收入渠道;開征房產稅;延長土地使用年期,工業用地200年,住宅用地300年,形成穩定的土地物權。
東方早報:房產稅應該如何征收?
周天勇:我認為應當普遍開征房產稅,設為縣級區域的稅種,對房屋中已經含有土地出讓金的,先征后返。
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應按套數征收,我認為應該按面積征收,對于人均超過30平方米的,按照超過面積的多少,進行累進征稅,稅率應為1%~1.5%,對別墅加一道土地使用稅。按套數征稅存在一定問題,比如,一個人有兩套房子,每套都是50平方米,他可能要交稅;另外一人只有一套,但這一套就是500平方米,卻不需要交稅。這是不公平的。
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國家應當允許進城農民賣掉宅基地;在城里的農民工收入的增長要快于地價和房價的上漲。只有實現這兩個條件,才能使他們進城有房子住。
東方早報:在遇到住房、教育、戶籍、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的情況下,城市化該如何加速?
周天勇:農村里“窩”的人太多,轉移不出來,要讓更多的農民進城。阻礙他們進城的因素包括戶口、城市房子太貴、工資太低、宅基地賣不掉等。農業生產增加值下降,特別是農村創造的增加值下降,這是一個全世界的規律。如果不相應地減少在農業和農村中的勞動力和人口,過多的勞動力和人口去分配日益下降的增加值,結果必然是城鄉巨大的收入差距,而且會越來越大。
韓國和中國臺灣很好地解決了農民的住所,農民在農村的房子能賣掉,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在城里工資增長很快,政府能控制住地價和房價,因此進城農民買得起房子。印度和拉美則是另一途徑,走以“貧民窟”為主的城市化道路,農民進城搭個棚子就能住了。
我們國家,目前來看這兩種方式都行不通,既不允許農民賣掉宅基地,也不允許“城中村”的存在。
國家應當允許進城農民賣掉宅基地,對于邊遠地區和大的農田中的宅地,應當收購,第二是在城里農民工的收入的增長要快于地價和房價的上漲。只有實現這兩個條件,才能使他們進城有房子住。
要在所有權不改變的情況下,允許土地使用權的買賣,并給農民宅基地永久使用權。具體來說,集體所有制和國有土地應當同地同價,不能再實行征用補償的辦法。集體用地直接進入市場,由用地商到土地交易所尋找,其交易中的級差地租,由政府通過稅收的辦法加以調節。
農村和城郊集體土地,除其公共使用的部分,承包的耕地和宅基地,使用權永久歸農戶所有。并且,這種使用權,除了國家在公共利益時征用外,在符合規劃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農戶可以將土地長期使用權在各種用途中轉讓、出租、抵押、入股和出售,從而擴大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應征收遺產稅和房產稅
總體上如果勞動力需求不大于供給的話,調整工資的意義就會減弱。勞動力過剩的時候,強制性地調整工資,企業就面臨倒閉,或將導致勞動力失業,比如原來雇傭5個人,現在雇傭4個。
東方早報:如何評價當前的貧富差距?
周天勇:據世界銀行計算,中國基尼系數比較高,從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0.28上升到2009年的0.47。王小魯(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的研究認為,這一計算數值偏低。按照國際通常標準,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最佳的平均狀態,在0.3-0.4之間為正常狀態,超過0.4為警戒狀態,達到0.6則屬于危險狀態。中國僅就農村內部和城市內部分別看,基尼系數不高,城鄉一綜合,基尼系數馬上就高了。主要原因是城鄉差距大,城鄉差距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收入低。
中國收入差距存在結構上的問題,也有體制上的問題。結構性問題是,農村人口沒有大量轉移出來,我國勞均耕地全世界倒數第三,按18億畝耕地算,勞動力平均耕地是5.6畝。而拉美的農場耕地是十幾萬畝,歐洲是200-500畝,韓國、日本家庭農場都在四五十畝。不把人轉移出去,平均一個勞動力耕種5.6畝,談何富裕。
再有一個結構性問題就是服務業的問題,服務業是能夠吸納大量就業的行業,但中國服務業的增加值是40%,就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是33%,國外這一水平上的數字分別是60%、65%。實際上,窩積在農業的那些勞動力,轉移到服務業中恰好能達到理想的比例。
制度性問題是我們還沒有開征財產稅,應征收遺產稅和房產稅。否則將加大貧富差距,產生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收入低的人越來越買不起房,收入高和已經積累財富的人房產不斷升值,積累越來越多的財富。再就是國有企業要開繳資源稅,要向國家財政交納利潤。
對于漲工資,我認為有一定作用,但是,總體上如果勞動力需求不大于供給的話,調整工資的意義就會減弱。勞動力過剩的時候,強制性地調整工資,企業就面臨倒閉,或將導致勞動力失業,比如原來雇傭5個人,現在雇傭4個。
十年內應完成此輪改革
現在所進行的改革,未來十年應當會改掉。因為,2020年中國體制大體上定型。如果十年內不改完的話,改革將會越來越難。
東方早報:《意見》提出,“必須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推進改革。”這是否意味著從重國富到重民富的轉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是否與民生改善更加唇齒相依?
周天勇:“十二五”期間要較好地解決分配不公問題。想要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關鍵是要推進城鎮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發展服務業,轉移農業和農村中剩余的勞動力,減少剩余和失業勞動力。擴大小企業的數量,增加就業,盡快讓“窩”在農村的農民轉移出來。
其次,應當對創業投資,特別是投資增加就業的,降低稅負,清理收費,禁止亂罰款;而對房產投資、采礦、污染等,應當開征房產稅、資源稅和污染稅等。
各級政府和行政事業性單位,利用權力進行GDP分配,要符合人大法定的政府全部收入占GDP比例,全部稅收和收費應由人大討論批準,還要清理和廢除政府各部門和各行政性事業單位收費和罰款,以此來降低政府在GDP中的分配比例。
總體來說,要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和GDP中居民分配比例低的問題,要從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變動、地區人口流動等大的格局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創業、增加就業、調整結構,學習東亞地區發展小企業增加就業,減少貧困人口,防止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和城市社會轉型過程中基尼系數的快速攀升,并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東方早報:對當前的改革有什么預期?什么時候會把這些問題解決掉?
周天勇:現在的改革必須有一個整體的設計,都是關聯的,一環套一環,比如稅制、財政支出、政府審批、土地制度等,需要通盤改革。
我認為,現在所進行的改革,未來十年應當會改掉。因為,2020年中國體制大體上定型。況且,如果十年內不改完的話,改革將會越來越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