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股神巴菲特卷入評級調查風暴 > 正文
本報駐聯合國記者 吳云
圍繞著美國評級機構的是是非非,在華爾街工作多年的高盛集團金融部副總裁陳斌進認為——
作為公司債務的風險尺度,信用評級在歷史上曾是比較可靠的指標,但近年來,對結構性金融債務尤其是抵押債務證券的信用評級卻被證明是不可靠的指標,甚至會對投資者產生誤導。比如,有很多結構性金融債務在2006年和2007年被評級為“AAA”,這意味著這些債務應該不會出現違約,但從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之間,這些曾被評為“AAA”的結構性金融債務紛紛被降級到“CCC”或“CC”,換言之這些債務已面臨很大的違約風險或損失。因此,如何對結構性金融債務進行信用評級已成為目前亟需改革的問題。
改革勢在必行,但應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妥善處理評級機構與債務發行者之間微妙的業務關系,維護評級機構的獨立性。一方面,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沖突,債務發行者期望得到盡可能高的評級結果,但評級結果過高則不利于評級機構的信譽。另一方面,評級機構的收入又依賴于債務發行者。今后的改革可考慮將這種由債務發行方付費的方式轉變為投資者付費或投資者和債務發行方共同付費,從而使評級公司的評級服務更能側重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其次,改進評級方法。評級機構往往根據歷史數據對債務資信作出評價,目前看來這樣的評級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次貸危機爆發前,歷史上美國還未出現過類似的房地產市場全國性衰退,評級公司按照歷史數據,即平均每年3%—5%的房地產升值率來評估房地產抵押債務的風險。這樣一來,在全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大衰退時,就產生了高估房地產價值的問題。不過,相信今后評級公司會注意到這個問題,通過比如壓力測試等途徑想方設法予以解決。
再次,評級市場的競爭。美國的信用市場存在壟斷,僅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三家評級公司即壟斷了整個信用評級市場90%以上的業務。市場壟斷的后果是,這三家公司之間缺乏競爭,缺乏改善評估方法及改善評估質量的壓力。這種壟斷主要是因為這三家公司通過長期經營,建立起了它們自身的信譽,如一些機構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購買某種債務時,可能明確要求某家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另一方面,在長期經營中,這些評級公司也與一些大的債務發行者,如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建立起了長期的客戶關系。從今后看,打破壟斷,增加競爭,將有助于改善評級機構的評級服務。
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也在考慮如何改建評級機構的評級服務。在最近草擬的金融改革法案中有條款規定,在美國政府內設立一個評級委員會,由該委員會決定把擬發行的債務交由哪家評級公司來評級,債務發行方不能自行選擇評級公司。這將有利于維持評級公司的獨立性,但目前這一方案能否實現尚不清楚。另一方面,評級公司所做出的評級結果只是評級公司關于債務風險的意見,并不是對債務風險開出的確保單,出現錯誤是難免的。
在結構性金融債務領域,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已失去投資者的信任,市場有時甚至出現債務評級結果與債務交易價格相背離的現象,如一個“B”級債券的價格比一個“AA”級債券的價格還高。可見,在結構性金融債務領域,評級公司已失去了信譽,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
盡管如此,假以時日評級公司還是能贏回市場的。這次危機對他們而言還未傷筋動骨,因為在現代社會,評級公司是“離不開的魔鬼”。沒有評級公司,美國龐大的債務市場根本無法運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