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國務院4月17日發出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的通知以后,一些地方政府陸續公布了調控本地房地產市場的細則規定。5月12日有報道稱,上海日前召開有各區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領導參加的通氣會,討論上海樓市的調控細則,其中包括房產稅征收辦法。這條來源于某財經大報、高掛于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透露說,上海的細則最快將在本月公布,而上海旨在對住房保有環節征稅的房產稅征收也將在細則出臺后正式啟動。
在此次力度頗大的樓市調控中,關于利用稅收杠桿調節市場的呼聲一直很高,卻一直未有實質性進展,無論是國務院的規定還是一些地方已經出臺的細則,基本上都是在強化銀行信貸上動腦筋,類似北京市規定購買第三套房不予辦理產權證的規定,已經被輿論指責為突破市場經濟底線,有回到計劃經濟老路的嫌疑,但也沒有在提高稅收或開征新稅上做什么文章?计湓,顯然是在這方面存在著地方政府難以突破的限制。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類似征收物業稅需要經過全國人大討論,程序繁復,而如果換一個名稱,比如這個報道中所說的“住房保有稅”,或者像前一時期流傳過的重慶擬征收而已被重慶官方否定的“特別房產稅”,就可以繞過這個環節,直接啟動征稅了。這種說法顯然缺乏法律依據,類似物業稅這樣的重大稅收項目,需要經過人大討論,它將有利于規范政府工作。如果政府為了繞過這一必須的法律程序而設置另外的名目來征稅,就構成對法律的破壞。在這方面,上海并不是法律的“特區”,在中央政府沒有明確的法律授權的情況下,上海市政府應該是沒有權力開征住房保有稅的,因此,盡管這條報道很吸引眼球,卻疑似一篇假新聞。
一個明確的事實是,盡管我國房地產行業已經有了名目繁多的稅收,并且已經成為推高房價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地方政府對進一步增加房地產方面的稅收,一直是懷有強烈的沖動。但是,它是否能夠起到壓低房價的效果,卻令人懷疑。以上海來說,由于多年來在商品房建設方面取得巨大的發展,相形之下由政府投資的公租房建設的規模實在太小,導致上海的房屋租賃市場基本上由私人主導,在大量外省打工者涌進上海的背景下,房屋租賃市場一直供不應求。盡管政府對房屋出租者征收了營業稅,但這并沒有改變業主出租房屋的行為,他們沒有必要為了規避這部分稅收而將房屋低價拋售。顯然,如果對業主再行征收住房保有稅,業主可以提高房租,輕而易舉地將這部分稅收轉嫁給租賃者。這樣一來,政府固然得到了增加稅收的好處,只是這部分稅收是從房屋租賃者那里得到的,業主只在其中起了一個轉手的作用。試問,這樣一種格局到底對誰有利呢?
這條報道說,上海擬開征的住房保有稅,計稅基礎為評估價而不是房產成交價。這樣一來,就暗藏陷阱。我國的房產評估還沒有完全市場化,缺乏誠信基礎上的市場競爭,許多評估機構還有政府背景,政府為了多收稅收,完全可能利用其對評估市場的操控抬高房產評估,它的直接結果是導致房屋租賃者承受更重的稅負,并且累及一些改善型的業主,這顯然不應該成為此次樓市調控的方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