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愚
有媒體報道稱,國有銀行的房貸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它們對房價跌幅的容忍度在30%左右。有一種解讀是:這是銀行向全社會給出的房價下跌底線,即最多下跌30%。
30%是個籠統的數字。如果進行理性的分析,這個數值很可能偏低。
壓力測試旨在評估銀行在極端不利情況下的虧損承受能力。就個人住房貸款而言,極端不利的情況是斷供,銀行只能收回抵押的房產,然后通過出售房產收回資金。
首付款是銀行應對斷供的重要工具。首付款比例越高,則銀行能夠承受的房價下跌幅度越大。如果首付款比例是30%,那么,如果房價較貸款發放時的評估價下跌30%,此時借款人斷供,銀行收回房產并出售,在不考慮貸款利息收入的情況下,銀行剛好能收回本金。近年來,首套和許多二套以上的個人房貸首付比例的底線是20%或30%。那么,房價下跌20%至30%似乎也就是銀行的底線。
但實際上,這個簡單的推理是錯誤的。最近幾年,國內大中城市的房價出現大幅上漲。就銀行在幾年前放出的個人房貸而言,其抵押房產的價格很可能上漲了1倍甚至數倍。即使這些房產目前的市價暴跌一半、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銀行仍然不會虧損。
例如,5年前銀行對一套評估價為100萬元的房產發放貸款,首付款20萬元,銀行實際放貸80萬元。目前,這套房產的市價已經上升為300萬元。如果不考慮這5年的利息收入,一旦發生斷供,銀行以多少錢賣出該房產才能不會虧損?答案很簡單,就是80萬元。這意味著,即使這套房目前的市價由300萬元暴跌至80萬元,跌幅高達73%,銀行收回后仍然不會虧損。
在銀行已經發放的房貸中,房產已經上漲過一輪甚至幾輪的到底有多少?這只有銀行和監管機構心里才有數。
另外,讓人們感到不平的是,調控初始就有人憂心忡忡,趕忙給銀行做壓力測試,而房價翻著跟斗漲的時候,誰想過為消費者做個房價承受能力測試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