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手記
□本報記者任曉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銀行業改革,使得銀行業承擔部分財政職能、財政金融相通的不合理發展模式得到解決,使銀行業卸下長期肩負的沉重包袱,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
在近年地方融資平臺擴張中,我們又隱約看到了銀行與地方政府間的防火墻松動的苗頭。這也是為什么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問題引發監管層極大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不良貸款余額和貸款不良率在持續下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雖尚未顯著暴露,但已成為懸在銀行業頭上的利劍。
擔保不足、項目效益不高、償債主體不明確、貸款資金違規挪用難以跟蹤、還款來源過度依賴土地收入……無論是房價調控、地方政府更迭帶來的政策性風險,還是經濟若二次探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以及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都成為壓在商業銀行身上的大山。
除了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質量令人擔憂之外,大量中長期貸款投向地方融資平臺,也加劇了商業銀行資產錯配。地方融資平臺的不斷膨脹,使得信貸投放中的中長期貸款增長,占整個信貸結構的比重持續擴大。在2010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提示,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活期化和貸款中長期化趨勢明顯,短存長貸使得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加劇,應注意防范由此引致的相關風險。
目前,地方融資平臺項目貸款的積極性仍然很高。記者在地方采訪時了解到,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希望將財政存款作為抵押獲取銀行貸款。雖然在目前的體制下這種做法可以被制度防火墻有效阻隔,但這種想法無疑是可怕的。
根本的解決之道仍然在體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應該運用大禹治水的智慧,為地方政府開啟一扇陽光舉債的正門。允許地方政府舉債,涉及到修改預算法,需要各方達成共識和時間進行。
另一解決辦法是開辟多種融資渠道?尚械姆绞接械胤饺谫Y平臺發行債券。此前,已有不少城投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和短期融資券進行融資。發行債券的好處是以公司法人而非政府作為主體舉債,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將判斷風險、定價的決定權交給市場。今年以來城投企業發行企業債遇阻,但發行短期融資券的閘門尚未關閉。從長期看,通過進一步的制度規范,發行債券是解決地方融資平臺融資的一個重要途徑。
加大民營資本的參與力度也是一種可行辦法。民營資本的智慧與效率,可以使我們對其參與地方融資平臺抱有極大的信心。當前,民營資本參與地方融資平臺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制度障礙、交易成本高、項目收益較低等。這些問題也需要逐步解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