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談清明談地價。
昨天在A2版,我們剛剛刊登了新華社連發5篇時評抨擊“土地財政”的消息,而就在2日,長春又出地王。在舉牌的熱情面前,拍賣師的提醒甚至有些可笑。
怪了,國家“調控金牌”一道道連下,國家級媒體聲色俱厲地斥責,可開發商們就是一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神氣,我行我素。我們批評他們不理性,可是,他們真的不理性嗎?拿孟非的話說,都說開發商玩火,可誰見他們自焚過?
競價241次,溢價5.19億元,溢價率287%,4月2日,在長春市國土資源局舉行的國有土地出讓儀式上,國企背景的永輝房地產公司與民企龍創地產上演了一場爭地大戰。龍創最終以7億元摘下長春市凈月櫻花地塊,成為今年長春新“地王”(4月4日《廣州日報》)。
叫價到2.5億元時,拍賣師開始提醒雙方不要著急;此后,拍賣師不斷提醒,“慢慢舉,算好了,不要賭氣”、“舉牌要理性,這是投資”、“容積率很低,算一下市場風險”、“是要交錢的”;雙方喊價喊至6.6億元時,連拍賣師都沉不住氣了,“你們這么舉牌是非理性的”、“我提醒你們,競拍是有法律約束的”……
每一塊地王,都會遭遇“非理性”等一片罵聲。類似拍賣師等良善的想法,無非是擔心地價高得太離譜,拿地風險過大,有點玩火自焚的意思。但就常識而言,能競爭地王的開發商,其見識與智慧顯然不至于那么小兒科、以億萬計的投入到競價現場逞強賭氣。
實踐證明,一塊地王的出現,往往能迅速拉動周邊、甚至是周邊的周邊樓價攀升。開發商借助地王的天價,調高市場對當地片區房價的預期,從而推動其他樓盤的銷售,增加市場占有率,其天價成本順利被全局銷售利好所稀釋。另一方面,地塊還是股市融資的硬通貨。據《廣東省2008年房地產藍皮書》分析,當年上市公司通過增發新股,發行公司債等形式獲得巨額資金拿地,然后又以土地儲備為籌碼,提升業績,刺激股價,再融資——如此在樓市、股市左右逢源。在這個語境下,土地儲備無須開發,即具有戰略性競價意義。
說得更直白一點,我們對地王“非理性”的擔憂與責罵純屬多余。個個都說地王是泡沫、是紅線,但拿地的開發商從無因碰了地王而壽終正寢,更沒有因地王上的種種詭異而傾家蕩產。地王就算撂荒長草,也并未影響開發商的紅火日子。既然沒有前車之覆,又哪來的后車之鑒?
地王的泡泡吹多大,這是開發商的自由,我們能做的,是整肅市場,讓泡泡破滅的成本,不至于轉嫁到業主或銀行的身上。面對瘋狂而理性的地王,社會更應反省:這種瘋狂的理性,如何成就了房地產商屢試不爽的圈錢寶典?
(江蘇 鄧海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