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聚焦國開行原副行長王益案 > 正文
回溯王益的成長過程,與已知的落馬官員們的人生軌跡,其實并沒有多大區別———并不太顯赫的家族身世,勤奮而刻苦的青少年時代,春風得意的中年時代和利令智昏的壯年時代。恰恰落入了古人早就總結出的人生循環邏輯:窮窘生勤奮,勤奮生富貴,富貴生昏聵,昏聵生驕奢,驕奢生災禍……
本周人物·王益
在年滿54歲之前的兩天,王益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受審,罪名是受賄1196萬余元,這是王益自2008年6月因涉嫌“重大違規”被“雙規”,2009年2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披露其被正式批捕之后一年多的又一次亮相。與以往有關他的新聞多是出現在財經、法制和證券板塊不一樣,這一次,他因牽涉兩位重量級的女明星,而成功打入娛樂八卦版,成為那些不炒股不關心數字的人們的關注對象。
其實,對于王益來說,與明星的香艷故事,并不是他人生故事的主流。從媒體報道他的履歷來看:1956年出生的王益,畢業后被分配至中央顧問委員會辦公廳;1992年,王益任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11月出任證監會副主席時,年僅39歲;1999年2月,王益調任國開行副行長,43歲官至副部級直至案發。他的人生主題詞,第一,應該是政治,第二是財富,至于他熱愛的藝術和藝人,只是不起眼的旁枝,雖然無數次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但終歸不是主流。很悲哀的是,他的人生主題詞,終究是在這種扭曲中演進著。此前,人們對他并不識五線譜卻作出了一曲《神州頌》的舊聞,已著了太多的筆墨,而如今,隨著女明星的加盟,有關王益的新聞中這種樹枝比樹干大的扭曲局面,還將繼續下去。
應該說,這種扭曲,不僅僅存在于報道他的新聞中,而是一直貫穿于王益的幾十年人生經歷中,他自己也似乎從沒理清在他的生命中,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旁枝,許多利害關系和利益考量,究竟孰重孰輕,孰大孰小?作為一個四十歲剛出頭就官至副部級的意氣風發的干部,他分不清這個官位和權力來自哪里?他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回報?他將權力的獲得,當成個人奮斗和運氣的結果,因而,當到達一定位置之后,他的感恩和報答對象,不是國家和人民,而是將權力,當做私器,盡情為自己身邊的親戚朋友和利益相關人創造財富和福利。在這個時候,他分不清國法和親情的關系,他也許并沒有看到,在為其利益同盟和親戚朋友謀取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將絞繩,套到了他們的脖子上,使他們在享樂并不太久的榮華富貴之后,永遠失去平靜安詳的生活。
回溯王益的成長過程,與已知的落馬官員們的人生軌跡,其實并沒有多大區別———并不太顯赫的家族身世,勤奮而刻苦的青少年時代,春風得意的中年時代和利令智昏的壯年時代。恰恰落入了古人早就總結出的人生循環邏輯:窮窘生勤奮,勤奮生富貴,富貴生昏聵,昏聵生驕奢,驕奢生災禍……
這段順口溜并不是迷信,而是無數慘烈的悲劇人生總結出的結果。王益們的智商都不低,但身在其中,卻終究沒有解透其中最簡單的真理。他們具備技術層面的聰明,而缺少人生智慧的大徹大悟。在各種明暗規則中,他們如魚得水過關斬將,遇神殺神遇鬼殺鬼,卻終于沒有沖破自己這一關。為了一筆自己永遠來不及花的錢,為了一些可有可無的名,為了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虛榮,為了一些抹不下的情面,去受賄、去“創作”交響樂、去和女明星發生“真摯的感情”,最終走上了一條無法后悔的路。
由此可見,人生觀和價值觀之類的東西,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只是多數身在其中的人,并不明白這個道理。
□曾穎(作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