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人 王安
正是“國企”這個詞,讓馬明哲狼狽。新華都唐駿收入大超馬明哲,但沒有人罵唐駿,因為新華都不是國企。
所有制炸雷接上了兩會硝煙。
全國人大3月14日閉幕,3月15日上午北京就上演了地王大戰。一日內,兩項地王紀錄被刷新,中國遠洋集團旗下子公司遠豪置業以40.8億元拿下朝陽區大望京一地塊,北京中信房產用52.4億元拍得大興區亦莊地塊,給個火熱的房地產火上澆油。
買賣尋常事,但因為這兩大地王是央企所得,所以炸雷格外響亮,口水滔滔。馬上,3月16日,國資委新聞處出面呵護,表示禁止央企進軍地產于法無據。按照《公司法》規定,國資委主要負責央企的人事變動和業績考核,以及重大事項決定,“掛牌出讓土地是政府發展房地產的政策,如果說要國資委出臺禁令限制投資房地產業,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
另一種說法是,遠洋地產大股東雖是央企,但同時也是上市公司,當然要聽市場的,國資委無權干預。
這是典型的央企騰挪術。一碰到利益,央企馬上搬出自己共和國長子的派頭,用各種行政壟斷權力沖鋒陷陣;但一涉及責任,一被公眾口水,央企馬上變成了上市企業,直撲市場經濟大海。當然,民眾不會輕易被蒙住,口水依舊。
倉促間,3月18日國資委撤了一步,表示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后,要退出房地產業務。顯然,這前后兩種說法矛盾了,其中必有一種“于法無據”。
此“法”不只是指法律,更多的是指行政與市場的“法”——即所謂總理的話與總經理的話,到底聽誰的?對于央企來說,當然應該聽總理的,因為央企的大股東是政府,而總理是政府首腦——但央企不聽總理的,不承擔社會責任,兀自炒地王,這如何不遭公眾口水漫天?
這種雙重身份的靈活與尷尬并存,也累著了平安保險的掌門馬明哲。在中國保險業,馬明哲頗新銳,但也總被口水不斷。從2008年的平安保險巨額融資,到馬本人的6000多萬元年薪收入,直到今年2月23日,平安保險宣布8.6億股限售股將于3月1日上市流通,平安保險又一次背上了拖累大盤的罪名,而馬明哲自是脫不了干系。媒體的標題是《馬明哲名義獲7億,或成最富國企領導》。
注意,“國企領導”。正是這個詞,讓馬明哲狼狽。新華都唐駿收入大超馬明哲,但沒有人罵唐駿,因為新華都不是國企。
據說,1986年,當時30歲的馬明哲對蛇口招商局老板袁庚說:“100年后我們重操舊業好不好?”此話是指100年前招商局的保險夢,1875年即有保險招商局。袁庚大喜,當即操作。1988年3月21日平安保險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兩家股東都是國有資本,工商銀行占股51%,招商局占股49%。
到1992年,平安保險股東增為5家,分別是蛇口招商局、深圳工行、中遠公司、深圳市財政局和平安員工合股基金,還是國企控股。1993年,平安保險定向募集法人股,股東數目增加到114家。之后,摩根和高盛進入又退出,股權進一步分散,工行、中遠集團、招商局先后退出,匯豐成為平安保險第一大股東。
經過十余年的裂變,馬明哲麾下的平安保險一馬突進,其規模列中國保險業第三,資產重組,海歸掌權,產品創新,特別是頂住1996年保險業產壽分業浪潮,扛至今日,平安保險的金融集團夢想初成,平安財險、平安壽險、平安銀行、平安證券、平安信托,整個一大金融托拉斯,這令當年沒能頂住而被分切的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羨慕不已。
而今,在平安的前十大股東中,除去兩家深圳政府的公司共占11.51%的股份外,其余都是外資和民營資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員工的持股平臺新豪時、景傲實業和江南實業占股約10%,有相當話語權,員工要當家做主。
在平安保險官網上,平安自稱是“中國最大的非國有企業”。但大家不這樣看,總認為馬明哲戴的是紅帽子,還是用國企老板的標準要求他,所以口水不斷,沖得他趔趄左右。而炒地的央企,甭掙巴,就是紅帽子,央企老板被口水不冤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