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楠
■一周觀察
鄉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關系”品相,屢屢擊敗現代企業管理和市場監管體系。牛奶只是一例,它鮮活地演繹出“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效應——“關系”強者愈有“競爭力”,“關系”弱者愈易出局
兩年不到,三聚氰胺毒奶粉重現江湖。
2009年年底以來,上海、貴州、陜西、山東等地接連發現超標的三聚氰胺奶粉,當年的問題奶粉,在倒換包裝、套用批次之后,悄然入市。
2008年的打擊風暴印象猶在,在所有出廠奶粉逐批篩查的力度之下,各地質監局的門口排起等候送檢的長隊。全國級、區域級的乳業品牌都被裹挾其中。有乳品企業老總戲稱:“那段時間一進車間,鮮奶的香味撲鼻而來——以前的車間里,什么味都有。”
而大量隱匿鄉間的小型乳品廠或加工點,則悄然關門,一夜遁形。2008年陜西乳品行業清查,竟橫空多出來數十家乳品企業,很多正是鄉間作坊式的小型乳品加工點,其中不乏知假買假,專門以低價收購沒人要的劣質奶源者。西安市乳業協會秘書長王偉民指出:它們才是真正難題所在。
毒奶粉今番回潮,印證了上述擔憂。陜西省已公開表示,從2月10日起,如果再發生奶粉問題,將對主管區縣長和責任局長先免職再處理。空前力度的舉措證明:行政高壓,重拳出擊的整肅行動,正在或即將重啟。但是否包治良藥?
以陜西為例,業界資深人士介紹,陜西省奶粉制假由來已久。按照牛羊存欄數量和鮮奶產量計算,全省奶粉年產量大致應在十余萬噸左右,但最高年份卻達到了31萬噸。
被充塞進去的這十余萬噸是什么?就在此次被查處的某奶粉廠,曾有人眼睜睜地看著一車車糊精拉進大門——水解蛋白、蛋白粉等等,添加物不一而足。
與之類似,此次奶粉回潮的主角大多為鄉間小廠,它們低成本運行,有市開張,無市關門。因為根本沒有品牌風險,能夠輕巧地避過行業風暴。
而在此次清查中,陜西省一些地區召集乳品企業開會議,眾多大中型乳品企業又表現了復雜而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它們希望這些無序競爭攪亂市場的作坊被清查出局,另一方面,又忌憚大規模的行業整肅提高自身的運行成本。
專注食品安全的陳君石院士曾這樣概括中國的食品生產現實:“我們有兩億多的農戶,都在用分散的方式生產所有的雞鴨魚肉。在當前近50萬個食品生產企業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要防止諸如產品的微生物指標超標、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也必須先提高其從業人員的素質!
這兩億多農戶,和近50萬個食品生產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分散的供應機制、強大的鄉土利益聯盟和普遍的尋租制度文化。
奶販和奶農之間、奶站和企業之間、企業和監管部門之間——生產和銷售鏈條的每個節點,都充塞著今天中國鄉土社會特有的潤滑劑——“關系”。近親遠親、相知故交、老鄉同學、債主人情,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維系一種微妙但重要的平衡。試圖打破既有業務劃分的行為,大多碰壁。
為了防范強大的“關系”攪亂奶源質量,一些企業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的專門派駐人員常駐奶站,有的嚴格規定:運奶司機的線路每月輪換一次、各奶站的檢驗員每兩周輪換一次……
然而鐵一般的現實是:“路子”廣、“背景”硬、“關系”強的收購者、加工者、經營者,就相對順暢方便。“老實巴交”、沒有“關系”的,便容易受到價格沖擊、同行排擠,甚至是行業整肅的淘汰。鄉土社會的“關系”品相,屢屢擊敗現代企業管理和市場監管體系。牛奶只是一例,它鮮活地演繹出“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效應——“關系”強者愈有“競爭力”,“關系”弱者愈易出局。
中國食品安全面臨的結構性挑戰,體現出龐大的鄉土社會和普遍的尋租制度文化在全球大市場面前的畸形應激反應。正基于此,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加強基礎工作”尤其“加快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被作為一項主要要求。
然而現實是在短時間內,大量小企業甚至作坊構成中國食品生產鏈條終端的格局,不會有質的改變。
如果無法從制度上、文化上克服普遍尋租行為對現代監管的侵蝕,如果我們不能將熟人社會誠信體系的優勢盡快轉化為有效的現代性制約機制,那么毒奶粉回潮這樣的慘劇難免繼續。
而我們需要更加清晰、清醒地了解這一基礎現實,在充分的市場和社會文化研究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升鑒別和技術仲裁能力,完善誠信體系,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監管和風暴式的行業整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