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救花”,投資者“摘花”!回顧美國政府救助花旗的一系列過程,整個事件相當離譜,甚至有些滑稽。美國政府屢次充當“冤大頭”的角色,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為了救助花旗銀行做出種種非理性行為,卻為一些有心的投資者提供了“投機”花旗的機會
■ 柳鈞騰
金融危機仿佛就這樣過去了,現在的媒體更多在談論復蘇。作為一個在市場里浸淫多年的投資者,對于這場金融危機另有一些解讀。下面以筆者親歷的“投機”花旗銀行(C,NYSE)為例,略為演說,聊博讀者一笑。
回顧美國政府救助花旗的一系列過程,整個事件相當離譜,甚至有些滑稽。美國政府屢次充當“冤大頭”的角色,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為了救助花旗銀行做出種種非理性行為,卻為一些有心的投資者提供了“投機”花旗的機會。
第一次機會:盈利最高翻3倍
冤大頭行為一: 2009年2月27日美國政府與花旗達成協議,決定將政府持有的優先股以每股3.25美元的價格轉換為普通股。
在協議中,美國政府與其他股東將按照1∶1的比例,將手中的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政府轉換的上限為250億美元。如果股權轉換協議順利實施,美國政府在花旗中的股權比例將升至36%。為什么說美國政府這一行為是“冤大頭”行為呢?因為3.25美元/股是個政治性很強的價格。
2009年2月26日花旗銀行收盤于2.46美元/股。以花旗當時的資產狀況,美國政府愿意優先股轉普通股就相當給面子了,完全可以要求轉股價定在3美元以下。但考慮到如果轉股價低于3美元,轉股完成后美國政府就有可能完全國有化花旗銀行,占股達到50%以上,這可是犯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忌,為難啊!那如果將250億美元的貸款轉換額度縮減呢?那花旗銀行為所持有優先股支付的利息將進一步惡化花旗銀行的財務報表,也為難啊!所以左右為難的美國政府“舍身取義”,咬著牙訂出了3.25/股那么一個價格,自己跳出來為花旗擋災。
這時 “投機”花旗銀行的第一次時機出現了:
2009年2月27日,花旗銀行當日盤中一度暴跌50%,最后收在1.50美元/股。這意味著以當日收盤價格計算,如果美國政府將250億美元優先股全部轉為普通股,其賬面損失將達到約134.6億美元。
這就到了考驗投資者的政治智慧的時候了。美國政府這次本來就是硬著頭皮拿出了這么一個方案,朝里朝外罵聲一片,這下可好,還沒怎么樣呢,賬面已經可能要虧掉100多億美元,政府浪費納稅人金錢救助華爾街流氓銀行家的罵名誰來背啊!面子丟了是小,若轉股方案因此流產,花旗倒閉,后果不堪設想。所以一個可接受的情況就是花旗的普通股價格上漲到至少3.25美元以上,這樣轉股計劃順利進行后,政府的賬面還能有點浮動盈利,也說得過去啊!作為等待時機的投資者,這時候當然應該“體貼政府的難處”,堅定地與其一起戰斗啦!所以性急點的投資者會當天以1.5美元/股殺入,買上一點;超級穩健派則會慢悠悠地一直等到幾天后股價跌破1美元時,才適量買入,所謂小賭怡情。
方案公布后的第4個交易日,花旗普通股盤中最低見到0.97美元,隨后強勁反彈,在9個交易日內連續暴漲,最高上摸3.36美元,高過了美國政府3.25美元/股救助價的遮羞底線。
第二次機會:
12天可實現最高盈利16.8%
冤大頭行為二: 2009年12月16日,為配合花旗集團以每股3.15美元出售部分股票和可轉換債券,以籌集200億美元資金償還美國政府金融業救援計劃注資的計劃,美國政府突然暫停削減其所持有的花旗銀行34%股份的計劃。
事情的原委簡單敘述如下,時至年末,花旗的高層琢磨著給自己發幾百萬美元的獎金,但必須先還清美國政府的貸款才能不受政府監管發獎金。當然還清了貸款也減少了財務負擔,將來出報表也可以更好看些,再融資也方便些。可是這個計劃中3.15美元/股的新股發行價比政府支付77億份股票的轉股價格3.25美元要低10美分。也就是說,花旗集團以低于政府持股賬面價格發新股,而政府為了幫助花旗集團新股發行計劃順利實行,再次犧牲自己的利益,讓花旗先賣,自己不動,再度“舍身取義”,幫忙“鎖倉”。
這時候投機花旗銀行的第二次時機出現了:本次集資計劃完成后,向私人投資者發售的約55億股加上美國政府持有的77億股普通股的持倉,將占到花旗總盤子的50%左右,而很多其他花旗股東的持倉成本還遠高于美國政府和這批新的私人投資者。也就是說在當花旗股價在3.15美元時,獲利盤相對是很少的。
另外一點也是老調重彈啦,若是普通股股價在3.15美元左右徘徊甚至低于3.15美元,美國政府將面臨7.7億美元或者更多的潛在投資損失,屆時為了給“流氓銀行家”發獎金,置納稅人資金安全于不顧的惡名要由誰來背啊?所以花旗的股價怎么也得“搞”到至少3.15美元以上,各方才好交代啦!
2009年12月17日消息公布當日,花旗以3.15美元/股開盤,當日最低見到3.13美元,有心的投資者當天如以開盤價殺入,收盤已經是3.2美元,之后的12個交易日上漲至最高3.68美元。美國政府已然賬面盈利啦,各方各面皆大歡喜。到此,超級穩健派的投資者自然可以悠然開始兌現利潤了!
通過上面“投機”花旗銀行的個案,總結如下:
美國政府不是啥時候都講“游戲規則”的,為解救關系到國家核心利益的企業時是不擇手段的。
真正的“冤大頭”其實不是美國政府,而是過去十幾年信奉價值投資,在高位買入花旗長期持有的各國投資者,這部分人的投資伴隨著花旗從最高3000多億美元市值到最低100多億美元市值,基本灰飛煙滅。花旗股價“癱瘓”在底部的那段時間里,其實公司已經開始債務重組了,現在公司的主人是美國政府和3.15美元/股進入的“私人投資者”。打開花旗的周線圖,看著底部放出的一根高過一根的巨量,筆者不由遐想,如果未來10年到20年,萬一花旗王者再來,那么過去的這場“金融危機”,就只不過是一個財富易手的游戲罷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