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實現中國經濟國民共進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18:33  《環球財經》雜志

  借鑒日本“民有國營”財團體制

  ■ 白益民  王維

  國民不可分

  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民營”一詞才開始不時地在報章出現。15年后的今天,國、民企業已經成為了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但是有一種叫“國進民退”的概念也成為了中國人爭議的焦點。

  “國進民退”的概念當中有兩個方面的聲音,一方面是要堅持“國進民退”,是支持的聲音;近幾年又出現了大量反對“國進民退”的聲音,很多人認為“國進”的同時降低了民間資本的活力。的確,特別是2008年底4萬億的刺激經濟計劃出臺后,政府的出資、放貸等政策的受益方主要是國營企業。因為從信用的角度來講,政府對國營企業有更直接的關系。

  而在中國,國有企業跟民間企業是一種割裂的,甚至是對立的關系,這也導致了政府放貸支持只能更多地進入國企,民企享受不到。 但是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如果國企和民企能夠混為一體,那么就不存在“國進民退”的問題了,而就會變成“國民共進退”,這是我一直期望中國能出現的這樣一種制度,它將惠及國家、企業和人民,解決貧富差距。而我也一直認為,國民是一體的、是血與肉的、是共生的關系,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特征,國、民不可分。

  有一種企業叫集體企業

  怎么讓國企和民企形成一種混和型制度?這樣的制度在國外有沒有?它是不是可以形成一種高效的經濟體制?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一下鄰居日本。

  日本被稱為一億總中產,也自稱“中等福利、中等負擔的國家”,一億總中產的日本是什么樣的情況呢?國人所熟悉的日本品牌,如東芝、索尼、豐田、三菱等等,媒體及中國企業都把它們叫做私有企業。為什么呢?中國人的思維定式就是:這些企業只要不屬于政府,必然就是私有企業。因為在中國不是政府出資的,那么它就是私有企業,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我們國家曾經把企業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三種類型,也就是說,在當今的私有企業與國有企業之外,我們忽略了集體企業。但在日本我們會發現,如東芝、索尼等所有大企業,它都不是私有企業,因為它不屬于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這些企業也都是上市公司,而它又不屬于政府出資所有,也不是國有企業。而這些企業又被稱為“民間企業”或者稱為“民有企業”、“國民企業”。但總之,它是個社會企業,所以日本的這些大企業用中國詞形容可稱其為集體企業。

  中國的內部矛盾

  中國為什么沒有形成一套民有國營的集體所有制的企業,這跟我們改革開放以后的思路有關系。剛開始我們改革開放的時候堅持國有,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國有性質。中間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興起了集體所有制企業,并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如海爾、聯想、四通、華為、還有TCL等這樣的一批企業。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我們的改革方向開始全部照搬美國,曾經一時把很多國有企業私有化,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集體企業向私有化發展了,搞了MBO的改革。所謂MBO,就是要把產權清晰化,把集體企業私有化的一個過程。這些集體企業私有化,基本上最后都是以失敗告終,包括四通、TCL,以及聯想。

  向這個方向發展,就是如今我們股票市場的發展即美國模式的發展,企業都到市場直接融資,使企業盡量到市場上直接承擔風險,然后讓投資人、個人承擔企業的風險,向這種形態發展,導致所有的企業都是圍繞著股市,以“圈錢”的方式尋找資金。

  而這種發展導致的矛盾是一方面銀行里面的錢貸不出去,另一方面,很多企業需要資金,全是拼命的從股市或者各種私募基金、各種外國投資去獲得。這樣就形成了兩極分化:一方面銀行里的錢,因為大部分都是國有銀行,那么他們給國有企業提供支持。而私有企業得不到錢,上市也有門檻,他們就利用私人的資本進行發展,所以走向了兩個極端,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日本式國民共進

  “二戰”以前的日本,是由三井、三菱等家族性質的財閥企業所主導,二戰后財閥解散、家族成員基本上被美國清理出去,逐步進入經理人管理的時代。這些原財閥企業在50年代面對加入“關貿總協定”(今WTO),他們又開始抱團。那時候,他們主要是一種民間資本的形態。這種民間資本的形態,實際上是集合起來,相互持股,形成了一種集體所有制的形態。雖然他們都是上市公司,但是大股東主要還是金融機構,所以日本企業更多地還是與銀行資本聯系在一起的,這樣也造就了其大生產機制。

  同時,它也存在著私營資本,一些中小企業圍繞著這些大企業在運作。而這些大企業形成的財團,在產業鏈上進行分工,中小企業圍繞這些大企業運作,形成一種秩序,形成一種利益共同體,這是日本的體制形態。

  因此在這種形態下,日本政府如刺激經濟、調控經濟,進行放貸、發債,一般都是由這些財團的金融機構參與進行。政府給與的支持,實際上是落實到了民間,落實到了這些財團。財團又落實到了這些圍繞著大企業的中小企業,因為他們是互相依賴的關系,所以他們之間不存在私營資本和國家之間割裂的關系。

  另外一方面,日本財團資本更多地是對外擴張,而不是完全對內進行爭奪。在每一個經濟危機過后的新發展期里,大量的資本是向外尋求發展空間,即通過財團里綜合商社引導資金,在發生危機的時候到海外尋求發展空間。大資本在海外創造了各種商業機會以后,變相為中小企業帶來了各種商業機會,變相地為中小企業帶來了訂單。而帶來了訂單,也就意味著帶來了資金。有時候,對一些中小企業,一些民間私營資本的救濟并不一定直接通過錢實現,而是通過大企業出去給它拿訂單。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國民共進退的體制,也就是說,大財團并沒有拼命的擠壓國內的空間。

  中國民有國營趨勢

  而中國的所謂“國進民退”,只是在國內市場出現了這種情況。在海外,中國現在卻是“國退民進”。我們在海外的國有企業基本上都遭遇了各種打壓,但是我們那些民間的“游擊隊”反而在海外找到了各種發展的生存空間:溫州商人買下英國電視臺,河南老板買下了德國的機場,廣東老板收購了世界排名前五的智利某鐵礦。還有好多民間資本實際上是大量的“外移”、流出了。因為他們在國內的生存空間太差了,被國有資本壓縮了。

  我們為什么不能像日本一樣,形成一套“民有國營”的體制?這些大企業為什么不能注入民間資本?我們本身的國有資本,為什么不能注入民間資本?民間資本也可以進入國有資本,形成交叉持股的關系,建立產業鏈上分工的秩序。一旦形成這種利益共同體,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國進民退”的說法了。

  另外,我們看所謂的“國進民退”,實際上國有企業的這個“國”,已經跟當初的國有企業不一樣了。現在很多國有企業都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實際上通過持股也是有民間資本在里面的。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中國將來這樣一種趨勢,政府企業和民間逐步形成一種民間企業形態,而不是原來的“政府企業”,也不是私有企業。

  十多年前,在工商聯的推動下,民生銀行成立,現在的浙江地區也出現了私有企業的整合。在這種整合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比如說浙商銀行、寧波銀行,很多都是企業入股的。這樣企業銀行、企業金融機構的出現,實際上是在對私有企業的一種整合,實際上是在向集體企業發展的方向在前進。

  再如萬向集團這種家族式企業,也在進行股權改革,交叉持股,經理人持股,也在往集體企業這個方向上走。現在真正保留這種集體企業形態并且做得好的公司也有,比如說華為,它的產權是一個模糊型的產權,并不是某個人所有,也不是國家所有。

  所以現在的現象是,國有企業在搞股權多元化,再往集體企業方向前進;另一方面浙江地區的民間私有企業也在向集體企業方向走。

  中國財團的雛形

  集體企業做大,做到跟金融、商業、產業結合到一起以后,一個比較成熟的形態就是日本式財團。中國有這樣的財團雛形,比如招商局集團、中信集團、光大集團等,他們都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然而,過去十年受美國模式影響,并沒有受到經濟界的關注。一個主要的特征就是,他們的經理人已經職業化了,是職業經理人,而不是政府官員。像這樣的企業,我們看它既是國有企業,也是一定意義上的準集體企業,但更期望它能朝日本式的財團企業、集體企業方向走。

  因為這些企業所占據的地位是國家經濟、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實際上是關系著國家利益的大企業集團。如果將其上升到日本式財團模式發展的話,走“民有國營”體制的路線,中國式國民共進退將會集結形成。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