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日前公布了最新版本的央行負責人考核辦法。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就是引入經濟增加值這一考核指標,并通過降低非經常性收益的折算比例來引導央行深耕主業。
經濟增加值(EVA)是近些年來日益流行的一個評估企業績效的財務指標,盡管其計算方法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有些陌生,但其經濟含義卻至為簡單,那就是充分考慮股權資本的機會成本,以消除單純的以會計利潤考核指標時,表面上賺取不菲利潤,但股東卻連市場的平均回報也得不到的窘境。在增強股東回報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又普遍存在口惠而實不至現象的今天,將經濟增加值列入對央企的考核體系,并占有40%之高的權重,顯然是一個值得贊揚的進步。
然而,細讀此考核辦法,卻有兩處令人生疑。第一、資本成本的計算不是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而是行政指定的。稍懂公司金融理論的人都知道,資本成本是計算EVA的基礎,它的取值是通過債務融資和股票融資的成本加權得來的,以指定的5.5%作為計算EVA的依據是否科學本身就是很成問題。行政指定一個資本成本,不僅容易造成低估或高估,更無法反映行業間的差異,三年不變的標準更是無法反映各年度企業融資成本的實際情況。當然,在無效的中國股票市場上,一些大型企業的發行市盈率都動輒達到30、40倍,貸款利率也很低,5.5%這一數字在現階段也許談不上嚴重偏低,但人為指定資本成本的作法,還是給人很“計劃經濟”的感覺。第二、考核是建立在由前三個年度確定的基準值上的,也給人一種“相對主義”的感覺。當然,上述兩點也許恰恰反映了在中國資本市場不完善的環境中,按市場化方法來考核企業績效在操作上的困難,采用某種過渡或變通的方法,正體現了監管者的良苦用心。從這個意義上看,說風涼話并不厚道。
但是,筆者要說的是,對企業考核的真正難點和核心問題并不在這兒,而在于如何衡量央企的資源租金。這個問題如不從理論上澄清和操作上予以解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切考核都是假象。因為,在現有的利潤數據之下,EVA指標也絕對不會難看,但是,不管它有多高都不能說明這些利潤和“價值”的真正的來源。因為在壟斷前提下,沒有任何指標能證明央企的高額利潤和“價值”真正是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為股東創造出來的。
從國資委網站的最新資料上可以看到,目前央企共有129家。這些企業要么是特許經營的壟斷企業,要么是不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或對民資設置重重或明或暗障礙的行業,即便一些看上去是完全競爭的行業,名單上的央企也受到了國家資源(如信貸、土地、市場交易方面)的特殊支持。一句話,能進入這個名單的全部是壟斷企業或具有壟斷性質的企業。按照經濟學的理論,政府的特許權或者政府支持是一種資源,它對應的報酬是租金。如此說來,政府理應通過向央企收取租金來獲得其應得的報酬。也就是說,如果這筆租金沒有先行從企業的經營利潤中扣除,最終報告出來的凈利潤就是嚴重虛增的,而建立在營業利潤基礎上的EVA,自然也是嚴重虛增的。這好比是一個佃農,將當年的收成全部算作了自己的所得,欣欣然地將其全部背回家,全然忘了還有向地主交租這回事。
在壟斷大量存在和其它行政力量普遍介入的中國經濟活動中,租金的總量十分驚人。曾有專家測算,2004年中國經濟活動中的租金總額達到了4.5萬億,占當年GDP的28%。當然,這個估算不一定準確,央企也有可能只占總租金中相當小的一部分,但絕對額之大是不難想象的。2008年底以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進民退愈演愈烈,國企得到的支持持續增加,租金還在繼續上升是不爭的事實。面對中國的電信巨頭、石油巨頭、央企地產商們天文數字般的賬面盈利,又有誰知道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租金、有多少才是真正的利潤?
租金作為壟斷權力的回報,應該歸壟斷權力的所有人即政府所得,而政府是全民的代表,這意味著央企的租金最終應該歸全民所有。當然有人會說,全民既是央企的多數股東,又是租金理論上的最終歸屬人,沒必要將利潤和租金區別開來。但仍然有幾個理由使得這種劃分顯得十分必要:一、央企股權早已多元化了,央企的少數股東特別是外資股東拿走了一部分租金,這是不合理的。二、央企掌握著大量性質不明數量不清的租金,其投融資行為會受到嚴重的扭曲,人們普遍認為,難以遏制的投資沖動就與此有莫大的關系。三、央企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不僅高層管理人員,而且普通職工在理論上都可以歸入內部人范疇中。國資委作為委托人,要真正實現對代理人的有效監督,第一步就是要能計算出央企的租金來,否則談何考核和監督?在科學界定租金、并發展出一套計量租金的方法之前,國資監管部門對央企的考核,不管采用什么財務指標,都無法做到真正的科學合理,甚至極容易成為央企內部人揮霍浪費、撈取高薪厚祿的借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