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言
經國務院批準,自2010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20%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按照這個政策,包括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股票復牌日之前股東所持原非流通股股份,以及股票復牌日至解禁日期間,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轉股;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形成的限售股,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間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轉股,以及相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限售股,都被列入了征收范圍。
政策的出臺時機出乎意料。在此政策出臺前,即使股市在2009年年底步入調整軌道的情況下,大盤在過去的一周依然迎來了四連陽,并在最后一個交易日收于紅盤。而且,從2009年股市的總體表現看,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供的充足彈藥推力下,上證指數從1820.81點起步,到8月創下年內最高點3478.01點,盡管此后有所回落,但年末股指再度發力,仍獲得了超過79%的年度漲幅。而中小板指數更是大漲111.18%,較歷史高點僅有不到10%的距離,去年A股市場的漲幅在全球排名第七,可謂表現不凡。按照中國資本市場的常規,某些重大政策的出臺,都擔負著某種“救市”或“遏市”的目的,而在市場總體表現尚屬正常的情況下,此政策耐人尋味。
假如此項政策真是為了阻止“大小非”減持,穩定市場預期,又似乎牽強。在“大小非”減持最兇猛的2008年、2009年,政策并未動用如此立竿見影的工具阻擊。WIND最新統計顯示,2010年全年兩市共有688家上市公司合計3830億股的限售股解禁,解禁市值約為58429億元,雖為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以來的最大解禁規模,但到2010年年底,限售股僅占到A股總股本的10.10%,A股市場接近全流通的狀態,減持壓力仍然可承受。也就是說,無論是投資者的心理預期,還是限售股對市場的真正殺傷力而言,“大小非”已經不足以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這時突然對轉讓限售股征稅,令人茫然。
這樣,此次對限售股征稅的政策,顯然并非基于限制“大小非”、“大小限”流通的思路。而且,過去兩年的教訓表明,“大小非”在過去兩年之所以瘋狂減持,根本原因在于對政策本身沒有很好的預期,“大小非”擔心出臺諸如征收資本利得稅等限制其流通權的懲罰性措施。因此,每每對“大小非”討論如何限制最熱烈之時,總是導致“大小非”的恐慌性減持。任何限制“大小非”的措施不但“穩定”不了市場,反而時時成為可能爆發的炸彈。當然,如果是基于為國家稅收增加稅源,調節收入分配,則另當別論。
無論“大小非”等限售股的規模如何,是否對市場造成壓力,在我國資本市場,缺少大宗交易和場外交易市場卻是事實。在2010年,料想資本市場波瀾不驚的情況下,應抓緊大宗交易制度的建設。對一定比例的大宗交易,都不通過二級市場的競價系統交易;在大宗交易完成后,交易所可以要求通過簽訂股份鎖定協議,承諾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不再減持等制度安排,將未來的限售股交易,一勞永逸地納入大宗交易制度。這才是治本之道。
□馬光遠(經濟學博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