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們的一次奇妙之旅。在全球減排協議陷入艱難的拉鋸戰時,王石們以大膽、無畏甚至略帶生硬的宣示試水國際秀場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劉建輝 發自哥本哈根
12月8日上午11點,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正式會議的第二天,1.5萬人擠在這個北歐小城南部的貝拉中心(Bella Center),在嘈雜聲中密談、爭吵、抗議。
哥本哈根的天氣幾乎就是這次峰會的寫照——這個臨近北極圈的國家迎來一年中白天最短的季節,到下午4點時天色就已經黑了下來。從12月5日開始,天空陰沉,小雨不斷。但糟糕的天氣和冗長的政治談判并沒有影響哥本哈根一群特殊客人的興致。
在距貝拉中心不遠的丹麥建筑博物館,萬科董事長王石和萬通董事長馮侖等幾位中國來的企業家正在饒有興致地聽館員介紹丹麥的“城市分享空間”理念。一行人中還包括鋒尚國際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張在東、九天漢成公司董事長宋軍、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秘書長楊鵬。博物館外面停著幾輛他們所住的萬豪酒店免費提供的自行車。
在隨后的一天中,《環球企業家》記者隨同王石一行騎自行車游覽了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3天前,王石他們和一些國際NGO組織從布魯塞爾乘坐零排放的“氣候專列”火車歷時12個小時到哥本哈根,也曾到貝拉中心參加中國青年代表團(一個自發的學生組織)發起的“綠色中國”行為藝術活動。王石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說,騎自行車也是無意中以綠色出行的方式秀了一下行為藝術。
王石一如既往地穿著便裝:藍色的Polo棒球帽、灰白套頭衫、藍色牛仔褲,身上背一個黑色的雙肩包,上面的牌子上寫著“王石先生行李專屬,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由于哥本哈根峰會主會是閉門會議,只有各國政要才能參加,他們的行程大都是在主會場之外,穿梭于各種邊會之間。所謂邊會即各種NGO、基金以及其它展覽機構組織的非正式峰會、論壇。邊會向來自全球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群敞開,因此更能顯示出哥本哈根的氣質,當然也是中國企業家們國際秀的平臺。
對王石們來說,“行為藝術”更像正式會議外的邊會,當天下午4點開始的新聞發布會才是重點。這個在哥本哈根市中心Radisson酒店召開的發布會主題是“我們的希望與承諾——中國企業界哥本哈根宣言”。他們此行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共同組織,意在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企業勇于承擔應對氣候變化責任的信息。
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并不是一個商業峰會,但對企業來說仍然重大意義。因為,無論各國政要最終達成了什么樣的協議,節能減排的實現還要靠企業。王石在發言中向一屋子人說,11月26日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時刻。當天,中國政府公布了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
與10年前歐洲主導了《京都議定書》,中美兩國旁觀不同,此次氣候峰會中美兩個大國逐漸加入到全球氣候變暖的角力場中來,并逐漸取代歐洲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這與二者最近兩年對新能源領域的重視不無關系。被稱為“新能源總統”的奧巴馬把重塑美國領導力的重任寄托在低碳經濟時代的新能源戰略上;而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天然是新能源最大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在這種背景下,來自民間的中國企業家們擁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利,但這需要中國商業領袖們有足夠敏銳的嗅覺。
宣示
過去10年,超級登山愛好者王石攀登了世界五大洲的最高峰,還穿越了南北極。同時,他完成了由探險者到環保主義者的轉變——他看到海明威小說中所描述的常年積雪的乞力馬扎羅雪山已變成一座禿荒的季節性火山;他數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每次都發現雪線在往后退;他也曾在南極點光著膀子待了20分鐘,發現南極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冷。“有些人在懷疑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王石對會場的人說,“我以我的經歷告訴你們全球氣候確實在變暖。”
王石所領導的萬科是國內房地產企業中實踐綠色建筑的先行者之一,萬科在深圳的新總部大樓是中國首個LEED鉑金建筑(美國建筑協會的綠色建筑標準)。不過,王承認萬科推行綠色建筑的初衷并非節能減排,而完全是由于企業發展的需要。作為國內最大的住宅開發商,萬科要保持領導地位就要保證開發規模、提高開發效率,因此十年前王石開始帶領萬科探索住宅產業化的模式。
在深圳萬科的試驗基地,研究人員發現,樓房建造過程中使用很多木材做模板,這些模板的重復使用率很低。為了提高效率,萬科改成了鋼板。這樣做的意義超出一般人想像——全世界砍伐的木材70%運往中國,運到中國的木材70%用于建筑行業,其中又有70%用于住宅,而萬科是中國最大的住宅開發商。“當我發現萬科搞住宅產業化和綠色建筑的理念很接近的時候,當然很開心。”王石坦言,實際上萬科當初對于碳減排是怎么回事并不清楚。
在發現提高建筑效率和綠色建筑存在一致性之后,萬科做綠色建筑已從不自覺發展到自覺。萬科計劃到2014年,新開工的住宅全部為工業化施工方式。他用一連串的數據說明這種施工模式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優越性:至2012年,如果中國全行業有15 % 采用工業化施工方法,則總體節約能耗7.52億噸標準煤 =18 億度電 = 27萬歐洲人口平均年用電量;節約用水1.5億立方 = 塞納河1周的流量;減少木材損耗67.8萬立方米 = 9000公頃森林。
在全球政治及國際組織、NGO領袖云集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期間做出這樣致力于節能減排的姿態無疑是一箭雙雕。聽完王石的演講,一位來自南美的環保組織的代表站起來以非常誠懇的語氣表達自己的感謝:“我們國家和鄰國的熱帶雨林砍伐很嚴重,非常高興地聽你們講將會減少木材的使用。”
中國政府公布減排目標讓王如釋重負——他以往只做不說,雖有雄心勃勃的節能減排計劃,但因中國政府對減排目標沒表態,他心里也沒底。“現在中國政府表態了,我們不僅要做,也可以大張旗鼓地說了。我們要給政府支持,實際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似乎是受到王石演講效果的鼓勵,接下來的萬通董事長馮侖給所有人描繪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萬通要在北京郊區規劃一個“立體城市”,這是一個超大建筑群,可以居住和辦公,總建筑面積達600萬平方米,高400米。馮侖稱其體量為“一立方公里”。這樣一個超大建筑群同時也是綠色建筑,可以在這里找到最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甚至可以在樓上種地、放羊。馮侖稱已經做好了該項目的土地和資金安排,正在申請相關部門的審批,爭取2011年動工,建成時平均每平米售價不超過8000元。現場的聽眾無不對馮侖富有想象力的演講感到驚訝。
由于英語不夠好,馮侖參加各種活動都需翻譯輔助,這大大破壞了他的興致。不過此行仍讓他感到很大的壓力:“氣候變化、節能環保是個大事,我們作為企業如果不能應對,估計未來5到10年就要被淘汰。”他對《環球企業家》說。
而至于具體的商業機會,并不是王石們來哥本哈根的初衷。不過,幾位企業家在哥本哈根感到了這次氣候峰會的熱度,這種體驗將會對他們的商業行為產生影響。王石對此深有體會,晚餐時感慨說“三個70%”他講了三年,沒人聽也沒人關注,而這次講出來一下子引起了那么多人關注,效果大不一樣。
以王石的經驗,企業何時介入綠色環保的時機拿捏很重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本太高,消費者也不一定認可,很可能死掉;但做得晚了,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一步落后很可能再無翻盤機會。萬科在環保方面走得比同行更快一些:“萬科規模太大,船大不好調頭,如果等政府出臺鼓勵政策后才開始做,一切都晚了。”
游說
在貝拉中心擁擠的休息區域,《環球企業家》碰到了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他用沙啞的嗓子說,“一切都弄反了!”
黃鳴批評說,這么多人乘飛機聚集在這里,讓減排大會變成了排放大會。“為什么要開這次大會呢?為什么不能以發展汽車、互聯網的方式發展清潔能源呢?”他反問,“只需要讓人們知道綠色代表著時尚,不用綠色產品你就落伍了就行。”黃也曾在此前多個國際環保組織的會上發言時拋出這樣的觀點,引起很多人的興趣,還有會議的組織方請他專門就此寫篇文章。
黃鳴無疑是中國太陽能(光熱)行業異常活躍的人物,最近一年來,其行跡遍布全球,現身于各種新能源行業的論壇。通常每到一處,皇明發起的“世界太陽能大會”都是他演講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為此,黃鳴在山東德州斥巨資打造了一個由太陽能鳥巢、日月潭、太陽谷微排國際酒店、太陽能體育場、光立方等多個太陽能建筑集群的中國“太陽谷”,這個占地3000多畝的大型建筑群成為皇明承辦的2010年世界太陽大會的會場。
如此不辭勞苦,皆因黃鳴內心存有隱痛——在產業政策上,中國決策層長期重視光伏而缺少對光熱的重視,這讓“本是同根生”的光熱產業難以如同光伏一樣得到政策優惠和扶持。很多人都認為太陽能熱水器只是一個行業門檻低,沒有技術含量的產業。而事實上,中國的太陽能熱水器可能是中國所有新能源行業里,為數不多在制造和技術研發都處在世界領先水平的行業。先行者黃鳴自然當上了這個產業的代言人,在各種場合呼吁人們對光熱的重視,但效果甚微。“這么多年來國際上的大會很少有中國民間的聲音,我覺得很不正常。”他說,“我來這里是因為這個會確實影響太大了,而且也需要中國人說話。”
在哥本哈根10幾天的時間里,黃鳴的日程安排得很滿,大部分時間,他拉個小皮箱往來于酒店及氣候峰會的主會場、邊會之間。皮箱里裝著他從會場收集的一些資料以及他所要散發的資料:山東德州太陽谷的宣傳冊及明年將要在德州召開的世界太陽能大會。他把這些資料放在了他所相熟的機構設在貝拉中心的展臺上。他解釋說,他不會去刻意宣傳這些,他在幾個活動上發言時甚至都沒有提“世界太陽能大會”。“如果你總是做宣傳、講空話,就不會再有人請你來了,不會有人再聽你說什么。”
相對于其他中國企業家在哥本哈根短暫停留四五天,黃鳴高強度的游說將一直持續到哥本哈根會議結束。
各種各樣的會議在氣候峰會期間令人應接不暇,會議的場所甚至已經延伸到了哥本哈根之外。12日晚上,在距哥本哈根70分鐘車程的卡隆堡(Kronborg ),一些全球頂尖企業的企業家正在探討如何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續發展。這個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城堡被人們稱作“哈姆雷特城堡”,因為1602年當莎士比亞開始撰寫他的名著《哈姆雷特》時,選中了卡隆堡這個在17年前建成的北歐城堡作為故事的背景。
這是一座非常壯觀雄偉的城堡,只有由于年代久遠,城堡內的供暖系統很落后,暖氣片都是冰涼的。會議選擇這個地方召開,是因為《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話:To Be, or Not to Be(主辦方將其選為該會議的主題),意在表示是否關注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生死攸關的問題。
位于城堡頂層的峰會,只有200多人憑邀請函才能進入的會場中,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副總經理、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電國際”,02380.HK)董事長李小琳也是一位孤獨的游說者——她是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發言嘉賓。
當晚,李小琳在發言中介紹了中國政府節能減排的目標,也透露了中電投在這方面做出的成績及到2020年的目標——50%的電力將會來自可再生能源。現在的比例還不到5%,這是一個非常富有雄心的目標。但李的發言并沒有引起在座企業家太大的興趣,提問者的大部分問題都拋向了坐在她旁邊的高盛集團全球環境市場董事總經理。不過,在這樣一個高級別會議的現場,有中國企業家的出現并發言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突破。
在會場接受《環球企業家》的采訪時,李小琳說:“作為一家中國大型國企,我們有必要讓外界知道我們也在為節能減排做出努力”。
李小琳在丹麥的行程只有兩天,除哈姆雷特城堡,中電國際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Bright Green”綠色科技展廳內設有展位。13日上午10點,李小琳來到展位,親自為參觀者介紹。第二天,應丹麥駐華使館邀請,中國五大電力集團、國網、國華、風電聯等中國電力行業的主要公司在哥本哈根召開一個有關新能源領域的座談會。
另外還有一家中國公司上海君悅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也設立了展臺。這是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一家公司,一年多以前在采油設備(主要是電機)方面做出了突破性創新,可以大大減少采油過程中的耗能。該公司副總經理表示,以銷售效果來判斷的話,這個會展肯定不如石油行業內展會效果好。但這個展會的背景是氣候峰會,而他們的產品確實是節能環保的,應該來展示一下。
陌生人
“Bright Green”為期兩天的展會吸引了大量來參加氣候峰會的參觀者,很多公司的宣傳材料都被索取一空。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展會上僅有中電國際和上海君悅國際兩家中國企業。
事實上,以《環球企業家》記者在氣候峰會第一周參加的以企業家為主題的會議或活動來看,大部分活動中都看不到中國企業家的身影,但可以看到很多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韓國人、澳洲人。在12月11日晚WWF的一個面向企業家的活動中,同樣可以看到很多其它國家的企業家,如可口可樂、惠普、索尼、安聯、RSA、拉法基等公司都派要員參加。據WWF的媒體聯絡人介紹,原本有兩位中國的企業家答應出席活動,結果一位臨時決定不來了,另一位一直到活動快結束時仍聯系不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戰略與并購副總裁紀華德及市場部副總裁王潔專門從北京飛到哥本哈根來見中國媒體,并為中國記者安排了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會主席及全球CEO趙國華的專訪。紀華德說,他們聽說有很多關注節能減排的中國媒體到哥本哈根,而中國又是施耐德電氣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市場,因此特地趕來和中國記者進行交流,他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一起探討節能減排的實踐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位臨近哥本哈根會議,因“公司業務忙”而退出的新能源企業創始人解釋,他早就判斷哥本哈根會議不會有太清晰的協議締結。他也篤信哥本哈根對于新能源行業是一個極大助推力,他不介意花點時間來哥本哈根“走秀”。 但如同很多務實的中國商人一樣,前提是他不太忙。
在12月11日晚上WWF的活動中,可口可樂一位在香港工作多年的高級副總裁表示,以他參加國際會議的經歷來看,中國企業及中國企業家還沒有學會如何融入國際社會,有些企業家可能是有語言障礙,而更多的企業家可能是因為沒有融入意識。他不是那天唯一對《環球企業家》做出如此解答的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