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 > 正文
國際在線報道: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14日開始進入了高級別實質性磋商階段。這一階段將重點討論什么內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博弈是否還像第一階段那樣激烈?最近幾天,西方官員和輿論就是否向中國提供資金技術援助問題大肆炒作,他們這樣做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就這些問題,國際在線記者采訪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氣候變化問題專家王瑞彬。
記者:王先生,你好。在哥本哈根大會的第一階段,會議爭奪很激烈,火藥味非常濃,各方都擺出了自己的立場。到了高級別實質性磋商階段,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會不會更加激烈?
專家:目前哥本哈根會議的討論已經切入了核心議題……與會各方還是希望能夠借這個機會,達成一個推動全球氣候合作的一個框架性的文件。
記者:在第一階段,西方國家曾經推出了一個所謂的“丹麥文本”,企圖推翻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但是我們注意到在會議的第二階段,又回到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之下,那么到了第二階段,發達國家還會不會采用什么樣的手法,繼續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承擔相同的減排責任,并在提供資金援助上繼續逃避自己的責任呢?
專家:我們知道發達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試圖拋棄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原則……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私利塞到現有氣候談判進程當中去。
記者:這幾天西方一些國家在向中國提供援助資金方面大作文章,一方面是一些西方官員表態說,中國資金很充裕,不需要中國提供資金援助;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媒體炒作說,中國已經同意可以不要求西方發達國家給中國提供援助資金,并認為這是中國做出了讓步。對于西方的這些言論,您是怎么看的?中國在援助資金問題上的基本態度是什么?
專家:是這樣的,作為中國來說,是一個迅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這恰恰是體現我們國家這個負責任大國的這么一個形象。
記者:中國的態度實際上就是說,我不是不需要,但是為了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讓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權益,但原則上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是義務,而不是慈善。
專家:因為總體上來講,中國仍然是屬于發展中國家的行列……就是把中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割裂開來,從而為它給中國施予與他本身的地位不相適應的減排責任,創造一個條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