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資“治愈”今年的產能過剩,結果增加了明年的產能過剩。
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中國還沒有變。中國針對全球金融危機作出的回應,看似極為成功。但這是一個假象。中國的解決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資支出,這將帶來更大的產能過剩。高儲蓄、高投資的中國經濟,對中國人民來說代價高昂,對世界也具有破壞穩定的影響。早就應該推行徹底的改革。
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在一份令人不安的新報告中,指出了六個行業的挑戰:2009年鋁業的產能利用率預計為67%;風力發電業為70%;煉鋼業為72%;水泥業為78%;化工業為80%;煉油業為85%。然而,龐大的額外產能仍在建設中。
產能過剩的規模令人瞠目。2008年底,中國煉鋼業產能為6.6億噸,而需求為4.7億噸,其差額大致相當于歐盟的總產出。但前述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還在建設5800萬噸的新產能”。國內生產總值(GDP)由如此荒唐的支出推動,是一種浪費(而非經濟福祉)的表現。
外國生產商擔心,中國經濟的富余產能不斷增長,會給他們的市場帶來沖擊。但這還不止是特定行業的問題,而是一個具有更廣泛影響的問題。中國已變得依賴于一種不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用投資“治愈”今年的產能過剩,結果增加了明年的產能過剩。
根據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政府對家庭收入征稅,支持企業利潤。如今,企業占中國龐大儲蓄額的一半以上。由于消費的增長速度往往低于GDP增速,過剩產能只能通過更多的投資或出口得到利用。今年,經濟危機使出口變得不可能,但中國亟需再度擴大出口,結果很可能是一場貿易體系內的危機。
中國的貿易伙伴不得不與這一崛起中的巨人保持接觸。他們必須解釋,他們不能(也不會)吸收中國嚴重扭曲的發展模式正在產生的過剩產能。但他們還可以指出,這種發展模式也損害了中國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國必須把收入從企業向家庭轉移,把支出從投資向消費轉移。實現這兩大轉移,需要推行大規模的結構改革,這種改革必須從現在就開始。
(英國《金融時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