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正遭受暴雪襲擊的我國部分地區,最近面臨幾年來最嚴重的天然氣供應短缺情況。原因很多,有季節性的(冬季),有突發性的(暴雪),但其中一個原因是生產商利潤低,不愿擴大生產規模,更深刻的認識則認為天然氣出現短缺是因為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造成的。
為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優化天然氣使用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國家發改委曾于2007年8月30日頒布實施《天然氣利用政策》,其中提出7項保障措施:“搞好供需平衡,制定利用規劃與計劃,加強需求側管理,提高供應能力,保障穩定供氣,合理調控價格,嚴格項目管理”。然而,供需總量基本平衡的關鍵是合理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和價格體系。
由于石油作為戰略資源一直受到國內各界的高度重視,相比之下,天然氣的受重視程度要低得多。然而,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政府對能源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的優點日益凸顯,需求近年出現爆炸式增長。西部地區近兩年先后建成了一些大型氣田,西氣東輸管道已經順利建成,但由于東部地區對天然氣的巨大需求依然無法滿足。
中國屬于天然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但是,相對于人口,它又屬于天然氣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與國外產氣大國不同,中國的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環境惡劣的西部,埋藏深、儲量豐度低、勘探開發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勘探開發成本比國外產氣國高得多。由于“重油輕氣”,中國以往對天然氣的勘探投入相對不足,產量增長緩慢并有起伏。直到上世紀90年代,受需求推動,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九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為9.1%,“十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為12.54%。2002年以來,天然氣產量呈爆炸式增長趨勢。相對而言,國內天然氣生產的快速增長無法滿足需求,進口日益增加。以目前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10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達到35%。
然而,政府對氣價的控制不僅影響了天然氣企業獲利,也助長了天然氣消費增長。從國際氣價比較來看,國內民用氣價格仍然偏低,事實上遠低于多數經濟發達的用氣大國。2008年,我國國內天然氣的平均出廠價只有0.93元每立方米,相當于每桶21美元的原油價格,國內天然氣出廠價與國際原油(按2008年末40美元/桶計算)比價約為0.5∶1,遠低于國際市場氣油比價0.7∶1。除了天然氣企業的財務問題,當價格不能反映資源稀缺和環境成本時,天然氣需求出現爆炸式增長的背后存在著低效消費。
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已經決定對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主要內容包括:簡化價格分類,規范價格管理;堅持市場取向,改變目前政府定價形式;理順比價關系,建立掛鉤機制;逐步提高天然氣價格,實現價格與國際并軌……教科書上關于價格改革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已說到,問題是改革需要多長時間?政府如何能夠盡快在維護企業利益與民眾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然,從維護民眾利益的角度上看,政府在制定天然氣價格政策時,也必然會較多考慮到諸如居民支付能力和社會穩定等因素。其實,一個有效的天然氣價格機制,并不排斥考慮居民的用氣負擔,政府可以對需要補貼的群體進行直接補貼,但是,不加區分的人為壓低價格,會增加供需總量基本平衡的難度。
如果不理順天然氣價格,就無法促進有效用氣、優化用氣結構,促進天然氣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保證國內天然氣市場供應。最近市場傳聞中國將很快實施新的價格形成機制,我們期盼的不是簡單地上調天然氣價格,而是形成一個公平有效的天然氣價格機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