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遠
B股市場最近成了明星,不僅因為自中國資本市場8月調整以來,它一直走得比A股強(已經超過前期高點),更因為在奧巴馬來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B股幾乎全面漲停。這在有些分析家的眼里,像是奧巴馬的效應,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問候——對有史以來總統上任后以最快時間,就到中國訪問的回報。
人們普遍猜測奧巴馬將在訪問期間,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指手畫腳。這意味著人民幣有望在該總統來到中國后,就升一把值。因此按照某種沒辦法全面歸納的市場價格有效理論,B股大漲,正是這種反應。
但這不是分析,而是猜謎。因為奧巴馬來,不一定意味著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即使未來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也不意味著股市就會上升,更不意味著B股就按照這個動力確定無疑地上漲。
有人拿臺灣的例子說,1985年到1990年臺幣升值的過程(臺當局于1986年開始采取對新臺幣匯率緩幅升值的策略,1美元兌新臺幣由1985年的39.8元小幅升值到1986年的35.5元),就是臺灣股市上升的過程。
但這些人卻忘了,1990年后臺幣保持溫和升值的通道(1989年4月,臺當局正式放棄以美元為中心的機動匯率制度,實行由外匯市場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此后到1990年代中期,美元兌新臺幣匯率基本穩定在25-28元水平,這比1986年的35.5元,升值25%左右),大約延續到1997年,但臺灣股市卻于1990全面崩潰后,再無之前的瘋狂年華了。
當然不能說B股大漲,完全不包含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但要是說奧巴馬一來,人民幣就要升值,B股就要大漲,卻也是在說沒有交易經驗、牛頭不對馬嘴的話。
因為從交易上說,賭人民幣升值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先用美元換成人民幣候著,等升值過程暫告段落后,再換回美元,從而分享利率變化過程的全收益。大規模投機資金不會不知道這樣明顯的交易技術。
那些認為買B股的資金是賭人民幣升值,真是不懂這有一點點彎彎繞。因為B股上市公司的股價,其實是人民幣資產的美元或港幣計價,它美元來美元去。從交易的過程來看,不是想分享,也不能享受到人民幣匯率變化的收益。
若是奧巴馬果然有能力讓人民幣對應于美元或者港幣升值,買賣以美元或者港幣計價的人民幣資產的股票,當然不如通過QFII把美元和港幣直接換成人民幣,投資中國A股。這樣才能完整地享受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波動。當然這有中國行政批準的額度限制,不過B股市場如此之小,也有事實市場容量的額度。兩者就投資效果來說,區別不大。
更何況本幣升值都未必會一直主導本幣股票市場的上漲,要想主導以外幣計價的股市的上漲,好像更無明顯相應的例子——因為世界上除了本幣之外,還有外幣幣種的資本市場,不多,也都很小,如新加坡,但最終都消失了。
中國B股也將是這樣的命運,本來就交易不活躍,是一潭死水,一直被人遺忘。偶爾被拿出來熱鬧一下,也屬正常,歷史也有。比如2007年,但那時還是小布什執政。
可以說奧巴馬沒有這么大的本事,來就一定能夠推動人民幣升值;同理他的經歷和經驗,也看不出他有足夠的坐莊技巧,在他來前推動B股上漲,然后在他到了之后,B股就見光死,然后它滿載10個億8個億的美元回到美國,解決美國據說還存在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雖然他來的次日黎明本周一開盤,B股走了一個高開,前三小時高位震蕩,最后一小時跳水的K線圖。但要分析這樣的巧合,毫無意義。說不準滿心想著怎么多賣個幾千億美國債給中國的奧巴馬,還不知道中國有個B股呢!
(作者系獨立財經觀察人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