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實習記者 孫韶華
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8月,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中國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約100.3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2%和121.2%。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態勢仍可能繼續蔓延。7月中旬,世貿組織預測,2009年全球發起反傾銷數量將達437起,是歷史上世界發起反傾銷數量最多的一年。綜合近期貿易摩擦案例分析和相關專家評述,可以發現目前的貿易摩擦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面對這些新特點,中國如何突出重圍?
新特點表現為,首先,貿易摩擦的形式從反傾銷向多種貿易保護手段擴展,包括反補貼,特保條例,337知識產權調查,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等。其次,隨著反補貼貿易摩擦形式的增加,貿易摩擦已從針對某一個或某一些產品為對象的微觀層面延伸至宏觀經濟政策、體制和制度層面,貿易摩擦涉案對象開始由中國企業延伸至中國政府。再次,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和領域逐漸擴大。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環境保護等方向發展。從傳統產業向新興優勢行業擴展,如鋼鐵、汽車、通信設備、化工企業產品成為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中的新熱點。另外,我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等經濟體對我國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高,涉及產品越來越多,涉案金額也越來越高。
“從深層分析,導致目前貿易摩擦升溫的主要因素有貿易保護主義、國際產業結構的重構和趨同、出口市場的集中及多邊貿易體制的缺陷。”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教授白樹強指出,貿易保護主義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各國政府面臨更多的經濟、政治方面的壓力,因而采取貿易措施以緩解國內的矛盾和壓力。然而,貿易壁壘的高筑只能加劇各國間的緊張關系,不但不能緩解金融危機對經濟貿易帶來的負面影響,反而會加深全球性的經濟貿易蕭條。
白樹強認為,我國應盡可能地通過多邊渠道解決貿易爭端,促使貿易摩擦非政治化,盡量避免雙邊貿易戰。盡管目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但是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仍然是主流,我們自己還是要矢志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針,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千方百計地穩定出口,不受貿易保護主義的干擾。面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的企業的應對之策是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加強財務管理,防范和化解風險。從長遠來看,應抓住眼前的機遇進行轉型,增強國際競爭力,提升產品附加值,積極面對產業升級與產業重構的挑戰,重點針對貿易保護與摩擦易發的產業領域,調整出口產業結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