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雷曼兄弟報歷史最大虧損 > 正文
詩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去年今日,雷曼將傾,我輩曾抽絲剝繭,評頭論足;今年今日,雷曼烏有,我輩卻難笑春風,惟再反思。
一、雷曼破產標志著什么?一年前,雷曼破產。雷曼破產,標志著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標志著新世紀以來出現的全球經濟高增長局面戛然而止,標志著全球經濟衰退不期而至。
二、雷曼活該破產。雷曼曾經是金融創新的“出頭鳥”(當然有比雷曼更激進的)。在收益率較低的市場環境中,雷曼不斷推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衍生工具,將自身的杠桿比率放大至25-30倍,表面上為股東創造了高回報,實際上埋下了漫山遍野的金融地雷。雷曼以創新之名,行斂財之實,這樣的機構豈能不破產?雷曼活該破產。
三、雷曼破產的“微詞”。雷曼破產雖屬咎由自取,但對此也頗有微詞!瓣幹\論者”指雷曼宣布破產前后幾小時,受到歐洲基金的狙擊,其破產是人為設計;“權貴經濟論者”指舍雷曼是為保高盛,是假政府之手為高盛消滅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并迂回AIG向高盛輸送利益;“自由市場論者”指何止雷曼,“兩房”、AIG及其他類似機構也應該被市場驅逐……
四、雷曼破產的代價。雷曼破產的代價包括“精神代價”和“物質代價”。雷曼破產的“精神代價”,是全球范圍內的信心危機——對一種商業模式甚至經濟制度的幻滅,并由此導致“物質代價”——美國政府7870億美元的救助資金(且還不算完);若加上其他國家的救市成本,雷曼破產引起的累積物質代價堪稱“天價”(預計不低于十萬億美元,且也還不算完)。
五、假設雷曼不破產。既然雷曼破產引發全球付出天文數字的代價,而雷曼自身資不抵債的金額僅200億美元左右,那么,雷曼可不可以不破產?換句話說,如果花“小錢”救一下雷曼,全球是否可能躲過此一劫?但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假設。
六、雷曼不能不破產。雖然今年今日我們當一把事后諸葛亮,計算出雷曼破產成本是其不破產成本的上百倍,但雷曼當年不能不破產。否則,明著說,保爾森無以懲戒道德風險,無以維護市場經濟的鐵律;暗著說,保爾森無以逼迫國會出手救市,無以撈取民眾選票(最后撈沒撈到是另一回事),無顏見“江東父老”(高盛同胞)。
七、雷曼破產反思之一:道德風險與金融海嘯孰輕孰重?且按保爾森明著說的理由——懲戒道德風險,懲戒是懲戒了,但保爾森可能沒有料到的是此后的金融海嘯;當然也可能料到了或料到一些,但已“無可奈何花落去”。但一年后人們卻要問,當時的道德風險和后來的金融海嘯孰輕孰重?還有沒有既防止金融海嘯又懲戒道德風險的辦法?全世界幾十億人,不會都像保爾森這樣無能吧?世界之大,布什怎么就認識保爾森?
八、雷曼破產反思之二:不必譴責保爾森。雷曼破產引發金融海嘯,但人們不必也不應譴責保爾森。且不說上學要交學費,就是揪出麥道夫,揪出如此這般多的有毒資產,也值。否則,再拖延幾年,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有毒資產勢必產生“雪球”效應,那時再談救市,豈止萬億、十萬億了得?不是說全球衍生產品達600多萬億美元嗎?因此,人們不但不應譴責保爾森,好像還應給他記上一功?
九、雷曼破產反思之三:保爾森為什么如此無能?懲戒道德風險的代價是金融海嘯,如同潑洗澡水潑出去了孩子。那么,保爾森為何如此無能?今天人們再深入分析,發現除了前面所述個人操守、水平低下等原因外,還有一條就是民眾不答應、媒體不答應。民眾為什么不答應?眼界限制,民眾只能看到雷曼的小賬,圖一時之喧泄,看不到全球的大賬(事后會看到的。當年越戰、伊拉克戰爭,開始民眾不都是支持嗎?后來不都是反對嗎?);媒體為什么不答應?利益使然(或曰新聞價值使然)。民眾不答應,布什、保爾森為什么不做工作?沒那個水平(自己都沒看出來怎么做工作?)。媒體不答應,布什、保爾森為什么不挺?挺不住。因為他們是政客而不是政治家。政客,就是以“客”之身從政,只會考慮“客”的利益,不會考慮全局,不會考慮長遠。那么除此之外,還有一條,就是美國的制度也決定了布什、保爾森“無能”。這就需要考量一下美國的制度。
十、雷曼破產反思之四:美國是否需要政治體制改革?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民主是個不好的制度,但是,目前還沒有發現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我們不得不用它。作為一位90多歲高齡的政治家,帶著沒有發現“更好的制度”的遺憾撒手人寰,看來是很值得人們的同情的?陀^地說,當年華盛頓、杰弗遜等為美國所設計的這套制度,還是大體符合美國國情的,否則,也就沒有美國的今天。但任何事情都是錢幣的兩面,美國制度的另一面缺陷,也是需要彌補的。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金融危機迫使美國不得不嘗試了一下“資本主義的計劃經濟”;在中國按照民主的取向探尋政治體制改革之路的同時,美國是否需要按照“集中”的取向也探尋一下政治體制改革之路呢?我們創造了一個“民主集中制”(當然還在不斷完善),美國是否也需要借鑒一下“民主集中制”呢(當然“知識產權”問題可以另計)?否則,我很替美國的朋友擔心。去年我在新浪網的一個論壇上曾講到,美建國200多年來“太順”:13州擴大到50個州;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優越;從兩次世界大戰中受益;二戰后主導第三次產業革命(以資訊業為主);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力大增成為單邊霸主等等。太順就容易忘乎所以,所以它戰后發動了數次局部戰爭(朝、越、二次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等)。但是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30年代的危機、朝越戰、60年代80年代的危機乃至9.11、拉美后院起火等,實際都是一種反作用力的調整,這次金融危機又何嘗不是如此?世界上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都要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如果美國不從雷曼破產中吸取教訓,不從自己的體制上找找原因,全球金融危機就有可能成為美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的拐點。當然,我們不會像美國朋友那樣粗暴地干涉別人,我們只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善意地提醒一下美國朋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信不信由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