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晚間,我國第一成品油經銷巨頭中石化公布中期業績:成品油價格政策的改變一舉將中石化送出煉油虧損的泥潭,其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1.9億元,相比去年的76.7億,凈利增長332.6%。而按照國際會計準則,中石化上半年公司股東應占凈利潤為332.46億,同比增長332.8%。(8月24日《京華時報》)
對于這份超出市場預期的業績,中石化不忘自我表揚,表示首先是公司優化原油結構,降低采購成本的結果。同時,降本增效、煉油盈利能力的提升也對業績貢獻不小。此外,公司還加強生產管理,努力降能耗物耗。
中石化降低采購成本是真,但這并不是它自我吹噓的“優化原油結構”所致。按照中石化的半年報,上半年外購原油采購成本為 2446元/噸,同比下降54.0%,而國際油價(以布倫特為基準)同比下跌52.7%。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無論在最低點還是最高點,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一半多,所以中石化的外購原油采購成本下降并不值得夸耀。這是國際油價下跌幫了中石化一把,要說功勞,也應歸功于國際油價的下跌,而非中石化努力的結果。如果一定要把這些歸功于中石化,那么去年中石化外購原油的高價,又做何解釋呢?
至于說到煉油盈利能力的提升,也非中石化降本增效的結果。從半年報看,中石化煉油事業部獲得經營收益198.98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高達460億元,似乎煉油盈利能力有了較大提升,但這完全是國內油價維持在一個相對高位的結果。今年上半年,汽油價格一共調整了四次,除年初有微幅下調外,后三次的漲幅都較大。按理,國際油價回落,國內汽油價格也應跟著相應下調,然而,借助燃油稅的改革,油價仍然維持在高位,導致中國的油價比美國還貴。換言之,中石化煉油盈利能力的提升,完全是建立在國內消費者比國外消費者多付出的基礎上。
另外,中石化今年上半年的盈利,也與其所謂的加強生產管理,降能耗物耗基本無關。按照半年報,整個上半年,中石化共降低成本16.31億元。這點多節約下來的成本相對于其5000多億元的收入,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事實上,中石化真節約的話,也就不會曝出“天價吊燈”事件了。
其實,分析中石化的盈利結構可知,在其四大板塊中,為其帶來上半年業績增長的板塊主要是煉油和化工,尤其是煉油業務,得益于國家2009年開始實施的成品油價格改革。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保證了煉油板塊毛利,中石化的煉油毛利水平大幅增長,由去年同期的-752元/噸上升至432元/噸,達到近年的最好水平。
煉油板塊是中石化的主業,上述分析告訴我們,支撐煉油業務扭虧為盈的是消費者,他們本來應該享受油價下跌的利益,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卻把油價下跌的好處都給了石油公司。所以,是消費者為中石化上半年3倍的利潤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我們看到,中石化對此并不滿足,其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這個月底不調價,我們8月份的煉油必虧”。試想,一個一門心思只想著要國家提價來保證利潤的國企,它怎么會去挖潛增效,又怎么會有起碼的企業責任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