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單位不小心加了一回工資,據說平均下來幅度不算小。按說現在經濟低迷時期,漲工資應該是件開心的事,但我發現同事們包括我自己,談不上有多高興,甚至仍然唉聲嘆氣的,感覺更像是“降工資”,這是為啥呢?
讀者:阿單
阿單同學:
你好!
十分同情你和你的同事們的遭遇,因為我也和你一樣,也正因為收入“被增長”而郁悶著呢。
話說咱們數據無比精確的國家統計局對全國6.5萬戶城鎮居民家庭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9.8%,扣除價格因素的話,實際增長11.2%,遠比同期GDP7.1%的增速高得多。
但是,你、我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有多少感覺到自己的收入正在增長呢?事實上同樣來自央行的最新城鎮儲戶調查,結論是“二季度城鎮居民收入感受下降,是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果然是貨真價實的“被增長”。
其實不得不承認的是,30年來大多數人的收入增長幅度與歷年的GDP增幅是持平的,物質生活的日新月異是不爭的事實。而為啥出現像你這種實際上漲了工資,但卻依然哭喪著臉的現象,兩位俄羅斯的經濟學家S·Guriev和E· Zhuravskaya最近在CEPR(《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上發表文章解釋了這一現象。
S·Guriev和E· Zhuravskaya認為,感受不到“收入增長的快樂”是轉型國家的共同現象。因為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在同等條件下,轉型國家的人們對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的滿意度要顯著地低于非轉型國家。而且,從邊際上來說,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對人們滿意度提高的貢獻微乎其微。
兩位學者利用世界銀行和歐洲復興發展銀行的調查數據,對28個轉型國家的研究發現,就絕對收入水平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而言,如果家庭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增長10%,僅能導致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分別提高0.06%和0.04%。以此來衡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11.2%,確實無法產生滿意的“收入感受”。
無法感受到快樂的原因,S·Guriev和E· Zhuravskaya解釋說,首先是因為人力資本的貶值。按照計劃經濟模式培養的人才未必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因為工人技能的錯配從而出現失業或者對未來收入不穩定性的預期。你肯定會想到,大學生就業難就是典型例子,顯然與以前“包分配”所產生的穩定預期形成鮮明對比。人們能夠滿意才怪。
轉型國家最易發生的公共品供給不足,是人們不滿意的原因之二。你可以看到,地方政府除了為增長而競爭、有足夠的激勵提供公路、機場、港口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之外,對于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品的供給顯然缺乏足夠的激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收入增長也無法提高人們的滿意感。
面臨更高的收入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也會削弱暫時的收入增長所帶來的滿意程度。我想你和你的同事們唉聲嘆氣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經濟低迷,何時能夠恢復難以估測,人們不得不為明天隨時可能“卷鋪蓋走人”而擔憂。
當然轉型國家因為制度更為缺失而滋生的腐敗,導致人們發展的機會不平等,這也是普通民眾對于收入增長的感覺沒有快樂可言的干擾因素。相信你加的工資肯定不如你的領導多,而據我所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仇富”心理也是不快樂的原因之一。你的朋友:肖世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