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公布“廣東省2009年企業工資指導線”,7%的基準線相比2008年的10%,下降了3個百分點,而下線為零或負增長也是近年來首次出現。而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多省市也都相應“下調”了今年的工資增長基準線。(8月10日《中國經濟周刊》)
■王攀(商報評論員)
企業工資指導線當然不是隨便調出來的,它是根據物價上漲水平、GDP增速等計算的,對企業具有指導意義。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各省市普遍下調工資指導線,廣東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提法。政府對企業的“愛護”,固然不錯,但卻存在誤傷勞動者的風險,讓原本在初次分配中處于弱勢的職工,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雪上加霜。
長期以來,勞動者收入過低一直是一個頑癥。據統計,2006年,全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3439億元,僅占當年GDP的11%,而很多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正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問題”,之前我國實行的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則。如今,黨和國家“分好蛋糕”仍舊余音在耳,但初次分配中的嚴重不公問題,已經被金融危機的影響所掩蓋。
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是一種良性的壓力。企業應當通過提高勞動者工資,促使勞動者素質提高,進而促進產品技術含量提升,結果必然是企業產品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盈利空間也必然擴大。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勞動者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特別是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的發展需要凝聚力、產品需要競爭力,適當保持工資正常的增長,是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影響提高自身能力的一個必要手段。
而更重要的是,企業工資屬于市場化行為,它是微觀的企業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一種自發現象,決定這一現象的是企業和職工之間的博弈。因為國家、工會不夠力挺,中國職工原本就在工資談判中處于弱勢。企業工資指導線又不像公務員工資兩年一調的增長機制那樣可以保證實行,對企業來說它僅僅具有指導作用,換句話說,企業可聽可不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可能選擇性聽,只聽于己有利的。體現在工資指導線上就是就低不就高,在和職工協商工資時以“下調”或“負增長”的工資指導線拉虎皮扯大旗,置職工無反駁之地。
還好,有市場在。在各省市集體下調工資指導線,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提法后,很多企業并沒有依線而行,下調工資。《中國經濟周刊》援引全國總工會保障工作部陳杰平副部長的說法,上半年他參加了一些大型用工招聘會,而在這些招聘會上,他看到企業招人的出價跟往年相比并沒有降低,而且大多數有提高。面對市場,企業會做出理性選擇。但無論如何,各省市集體下調企業工資指導線,甚至允許“負增長”的做法,都讓人難以理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