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努力擴大對外貿易合作
●通過實際行動反對保護主義
●但遭遇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
●對國外隱性貿易壁壘應重視
世貿組織新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后的3個月里,“出臺更多貿易限制和扭曲政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未來新的反傾銷調查還可能急劇增加。
在4月初的倫敦金融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達成的聲明重申了此前在華盛頓的承諾:不對投資和貨物與服務貿易設置新壁壘。然而,這一聲明并未完全阻止保護主義勢頭上升。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一些國家以鄰為壑的內在沖動大大加強。此外,在國際分工和全球經貿體制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國家,其轉嫁危機的道德風險也更加強化。
上世紀30年代美國《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爆的全球貿易戰表明,保護主義必將推動世界墮入貿易保護與貿易萎縮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進而對世界經濟復蘇產生負面影響。在世界貨物和服務貿易持續增長多年之后,世貿組織接二連三降低對世界貿易的預測,今年全球貿易總額有可能萎縮10%。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8日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則認為,今年世界經濟預計將收縮1.4%,其降幅明顯小于對國際貿易下滑的預期。究其原因,固然有金融危機導致市場需求和貿易萎縮這一因素,但相當程度上不能不歸咎于保護主義。
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始終言行一致,努力擴大對相關國家進口和投資貿易合作,以實際行動反對保護主義。然而,借“保護主義”之名向中國轉嫁危機的做法卻未停息。世貿組織秘書處5月發布的一項統計顯示,2008年全球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分別遭遇了73起和10起,占全球案件總數的35%和71%,是世貿組織中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成員。2009年以來,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壓力有增無減。如果說上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中,率先挑起全面貿易戰的美國,其經濟和貿易降幅居發達國家之首不過是咎由自取,那么,在這場危機中,主張自由貿易的中國遭受保護主義風潮沖擊就顯得格外無辜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危機中,一些國家濫用表面上不違反世貿規則的貿易救濟手段行保護主義之實。指望世貿組織啟動新一輪廣泛的條約談判來堵塞規則的漏洞,是不現實的,起碼也是緩不濟急。何況,哪怕再“全面、嚴密”的經貿規則都不可能杜絕鉆空子、玩弄規則的現象發生,對各種隱性貿易壁壘應保持清醒的認識。(作者為商務部貿易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梅新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