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施建淮:中國有必要在下半年調整貨幣政策力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 03:12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谷重慶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在不斷回升。2009年8月1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調查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3.3%,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美國經濟也在企穩,根據7月3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初步數據,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率計算下降了1%,這好于經濟學家此前的預期。

   隨著經濟的反彈,市場中越來越多的人對未來通脹的前景感到擔憂。為了反危機,中國上半年發放了史無前例的新增貸款,美國也是竭盡所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經濟學理論和歷史經驗表明,當經濟衰退時,寬裕的流動性不會造成通脹,但隨著經濟的回升和產出缺口的結束,通脹壓力將會逐步增大。而且還有人提出未來的全球經濟將經歷相對長時間的低增長和高通脹,也就是滯脹。這和2007年之前全球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同時,在市場中也有與此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很多人也認為全球經濟雖有企穩,但基礎仍不牢固,假如不能保持目前的政策,那么未來經濟很可能二次觸底,重陷通縮泥潭。

   不同的觀點也許反映了未來走勢的高度不確定性,也許反映了人們認識的不同偏好。為此,本報最近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副教授施建淮,請他從理論上來談談這些問題。

   形成通脹的三種原因

   《21世紀》:上半年國內新增貸款創造了7.37萬億的歷史新記錄,由于貨幣學派將通脹看作一種貨幣現象,因此現在很多人都在擔心未來可能出現通脹,但也有人不贊同這樣的說法。那么在理論上,對通脹起因的分析有哪些?

   施建淮:一般說來,通脹的形成有三個原因。一是通脹預期的形成,比如說大家都預期未來會通脹,那么未來很可能就會因此而形成通脹。這其中的機制在于當人們產生通脹預期后會要求加薪,薪資上漲會導致企業成本的上升,這時假如企業想維持原有利潤,那么就只能對產品提價,這就導致了物價總水平的上漲。而且通脹預期也會導致人們提前購買消費品,從而引起總需求的上升和物價的上漲。

   二是總需求過剩。這里面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貨幣供給太多,擴大了總需求,從而導致了物價上漲。

   三是供給方面的沖擊。這方面最典型就是石油沖擊,上世紀西方國家曾遭受過不止一次的石油沖擊。比如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時,阿拉伯產油國以石油禁運等形式來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發達國家,結果導致油價飆升。而石油作為一種基礎原材料和能源,幾乎涉及了整個經濟體系的方方面面,因此這導致了企業生產邊際成本的提高。為了應對不斷升高的成本,企業大多選擇了產品提價,由此導致了物價升高。

   《21世紀》:您認為石油沖擊可能導致通脹,但假如央行管住貨幣供應總量,那么油價的上漲應該更多表現為相對價格的上升,而非價格總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說,這時候油價的上漲將會以其他商品價格的下降作為代價,因為貨幣總量有限,老百姓在油價上的支出多了,其他的支出自然就少了,您對此怎么解釋?

   施建淮:很多人都認為國際油價上漲影響的是相對價格變化,但我覺得這個觀點不完全正確。假如這里涉及的不是石油,而是其它某種大宗商品,那么其供給沖擊引起的很可能將是相對價格的變化,但石油比較特殊。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幾乎所有的生產活動都會用到石油及其制品,而且開車也要耗油,它幾乎與所有商品的生產成本都相關,因此油價上漲可能會導致其它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從而造成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但這里還有一個疑問,就是假如貨幣供應量不變,物價如何持續上漲?這里還是要談到貨幣數量方程PQ=MV,這其中P是物價水平,Q是實際產出,M是貨幣供應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假如貨幣供應量不變,那么油價上漲會不會導致物價總水平上升?答案是可能。因為你還要考慮到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假如貨幣流通速度提高,那么其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可能和貨幣供應量上升是一樣的。

   實際上,央行能做的主要是管住基礎貨幣投放量,但最終決定通脹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還要考慮貨幣乘數的大小。貨幣當局雖然可以通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影響貨幣乘數,但貨幣乘數還受到私人部門通貨和存款之間的選擇偏好以及銀行系統超額準備金行為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是央行不能直接控制的。這也就是說作為通脹先行指標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央行是未必有能力管住的。

   《21世紀》:您剛才在理論上闡述了石油沖擊引發通脹的機制,但并非每一次石油沖擊都會引發通脹,例如1980年代油價也曾大漲,但并未引發西方發達國家出現持續通脹,這又是為什么呢?

   施建淮:回答這個問題要先談一下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政策演變。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是凱恩斯主義的全盛時期,各國政府為了保持高就業而實行了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這造成了通脹。但當時經濟學界認為只要央行管住貨幣、將多余的貨幣收回來,即可控制通脹。但1973年的石油沖擊之后人們發現情況變了,經濟中出現了滯脹的現象,也就是說通脹和產出下降并存。

   滯脹使各國政府都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為在供給沖擊下,石油供應不足且油價飆升,油價的上漲導致了通脹的出現,而石油供應不足則導致了經濟總產出的下降,由此帶來了巨大的失業壓力。這時候假如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反通脹,那么它應該降低總需求,從而在供給下降的狀況下維持物價的穩定,但這樣的政策勢必造成失業的加劇。這時候假如政府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就業率,那么它應該繼續推行擴張的宏觀政策,但這又肯定會加劇本已存在的通脹。所以此時政府面臨著一個兩難的政策操作。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什么不是每一次石油沖擊都造成了通脹。答案在于不同政策目標的選擇。在1973年石油危機的時候,各國政府更關心的是就業問題,因此容忍了通脹的上升。但在1970年代末,政府政策的目標已經轉向了物價穩定,因此這時候政府采取了堅定的反通脹政策,并由此導致了嚴重的失業問題。

   實際上,假如貨幣當局奉行堅定的反通脹政策,那么供給沖擊是不會造成滯脹的,但這樣做的代價會非常大。

   總需求過剩不會引發滯脹

   《21世紀》:您剛才提到了滯脹的問題。在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很多國家都經歷了數年的高增長、低通脹,因此有部分人認為今后全球經濟將出現滯脹的局面,那么您如何看滯脹這一現象?

   施建淮:一般來說,滯脹一定是供給沖擊造成的。假如是需求方面的沖擊,那么當總需求增加的時候,通脹會出現,但產出也會增加;當總需求下降的時候,產出會減少,但通脹不會發生。也就是說,無論總需求如何變化,滯脹的局面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滯脹的出現一定是供給沖擊造成的,就像剛才我們談過的石油沖擊那樣。

   去年8月油價升至頂峰時,很多人都在討論全球經濟會不會出現滯脹,我當時在給貴報寫的時評中認為不太可能。因為當時油價的上漲并非是供應方的問題,而是需求上升的結果,這和1970年代的狀況是不同的。1970年代爆發石油危機的時候,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產油國原油禁運導致的供給下降。

   而去年油價的上漲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金融投機擴大了對原油的需求,二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原油進口量的增加。這兩個原因都是需求方面的原因,因此當經濟出現明顯衰退的時候,這兩個因素馬上就消失了。

   比如去年9月雷曼破產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都經歷了嚴重下滑,其對石油的需求大幅下降,而投機資本也迅速撤離了這一市場,由此導致了原油市場的價格跳水和通脹的消失。所以需求面原因引起的油價上漲是不會引發整體經濟長時間滯脹的。

   這里要注意一點,我們所說的滯脹是指持續一段時間的滯脹,而非短期現象,并且通脹率比較高,因為正常情況下經濟都會存在如2%左右的通脹率。比如說去年9月之前,全球經濟的增速在下滑,同時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脹,那這是滯脹嗎?我覺得不能這樣認為,因為事實證明,這只是一種非常短期的現象,并且通脹率也遠沒有達到兩位數字那么高。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局面很快就變成經濟衰退與通縮了。

   但在1970年代,滯脹的局面卻是相對持續的。當時人們擔心油價會繼續上漲,誰也不擔心明天油價就跌下來,因為大家知道阿拉伯產油國要報復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所以原油供給短缺一定會持續下去,而這將導致油價的上升。

   《21世紀》:雖然供給沖擊也會有一定的時間延續,但總體而言還是比較短的,類似于一次性沖擊,而物價總水平持續不斷的上漲才是通脹。那么一次性的價格上漲是如何導致物價總水平不斷上漲的呢?

   施建淮:就像你說的,供給沖擊一般都是一次性的,比如說1973年產油國突然宣布對西方進行石油禁運,這會導致油價大幅上漲,但也就漲一次,因此照理說其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將是一次性的。這點和需求方面的沖擊很不同,比如貨幣擴張導致的通脹,由于央行握有發鈔權,因此年年都可以保持。

   但現實是一次性的供給沖擊的確可以導致通脹,這又如何解釋?這是因為某一供給沖擊引發物價上漲之后,會引發總需求和其它供給面因素的持續變化。

   舉例來說,石油沖擊導致總產出下降、物價上升。物價上升的出現會激發人們的通脹預期,尤其是在中央銀行缺乏反通脹信譽的時候。這會導致人們提出加薪的要求,并進一步導致物價的螺旋上升。還有就是一些政府在滯脹時期為對抗經濟衰退而實行了擴張性的宏觀政策,這等于為通脹火上澆油。因此供給沖擊所造成的持續數年的通脹,往往是其引發連鎖反應所致。

   中國有必要調整貨幣政策力度

   《21世紀》:您剛才闡述了造成通脹的幾種原因,也談到了滯脹的形成機制,那您如何看待目前各國政府的政策選擇呢?

   施建淮:其實各國政府在管理宏觀經濟的時候,大都在奉行適應性政策。適應性政策簡單的說就是在經濟過熱的時候緊縮,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擴張,F在很多人都在擔憂未來的通脹問題,但我個人并不是那么擔心。原因在于政府既不是傻子,也不是機器,它會根據經濟狀況的變化去調整其政策。比如說中國經濟現在已經顯示出了強勁的V字形反彈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我們下半年的貨幣投放還保持上半年的力度,那到明年中國可能真的會出現經濟過熱和通脹。但問題是政府會那樣嗎?我覺得不會。

   實際上,美聯儲也是這么做的。當金融危機出現的時候,美聯儲開始減息。危機嚴重的時候,美聯儲幾乎把聯邦基金利率降到了0,并且直接向美國經濟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日本央行也是這樣,經濟危機一來就開始減息。就連一向以反通脹為主要目標的歐洲央行,也把利率降到了歷史低點。這時候由于產出缺口的存在,增大貨幣供應量不會造成通脹,相反卻可以提高產出。但要是經濟開始復蘇之后,產出缺口消失了,各國貨幣當局還會這么干嗎?當然不會。估計那時候各國貨幣當局就會開始考慮擴張政策的退出問題,并通過緊縮貨幣來維持物價穩定了。

   當然,這里還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政府需要判斷一下,目前的反彈是否具有堅實的基礎。假如目前經濟已經比較穩定,消費者信心也重新建立,那么讓政策恢復常態是沒問題的。但要是目前的基礎尚不牢固,那么緊縮政策就面臨著施行過早的風險,這可能導致經濟再次觸底。

   另外,央行的緊縮政策也不是休克療法式的,而是逐漸的。比如說美聯儲加息可以一點點加,每次加0.25%,中國央行則可以每次加0.27%。這樣的話也可以讓貨幣當局隨經濟情況的變化去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假如政策一直不調整,像上半年那樣大力度的貨幣政策一直持續,那這在將來一定會造成通脹。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也有必要在下半年開始逐步調整貨幣政策的力度了。

   (文章歡迎讀者來信交流,郵箱guchongqing@gmail.com。)

   施建淮

   現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曾獲日本大阪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和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目前主要從事人民幣匯率與外匯市場發展、中國資本賬戶自由化戰略、金融開放與危機防范、全球經濟失衡及其影響、東亞貨幣與金融合作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的研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