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
一位經濟學家對官員講解當前的宏觀經濟:在這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中上馬的項目有很多是中長期的。今年銀行給了第一批貸款,以后不得不繼續給下去。即使盈利預期波動,銀行還是會繼續提供資金支持。只要堅持下去,項目總有盈利的希望。就算最終努力失敗、貸款形成不良資產,那也是好些年以后的事情。而一旦銀行停止貸款、項目資金鏈斷裂,項目成為爛尾樓、半拉子工程,不僅項目發起方受損,銀行貸款也立即變成不良資產。因此,有些有可能爛尾的項目通過“綁架”銀行的第一筆貸款,倒逼”銀行源源不斷地提供貸款。
這位經濟學家本來是主張收縮貸款的。講上面這段話是想說明:由于銀行給中長期項目提供資金的這個慣性,明年的貸款增速和投資增速都不會低,收縮貸款很不容易。在今年“保8”幾成定局的基礎上,明年即使對外貿易增長沒有恢復快速增長,中國經濟也能保持8%左右的增長速度。所以,保增長的重要性正在降低,防通脹的重要性正在增加。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宏觀調控造成的爛尾樓和半拉子工程在許多當事人心中記憶猶新。爛尾樓和半拉子工程不僅是負面形象工程,還讓一些省市好些年后才勉強恢復元氣。在官員的執政目標當中,爛尾樓和半拉子工程是要盡力避免的。而避免的最簡單辦法就是不緊縮貨幣、繼續維持貸款高速增長。這樣的政策選擇正和那位經濟學家提出的建議背道而馳。
作為經濟損失的直接承擔人,銀行和項目發起人其實比政府更不愿意看到項目爛尾。十多年前信貸過度擴張之后許多項目爛尾的教訓是盡人皆知的前車之鑒,提醒著商業銀行和項目發起人提高警惕。正是由于前車之鑒的警示效用,在這一輪信貸擴張中,許多中長期項目早就穿好了防止爛尾的避彈衣——讓項目獲得超過實際資金需求的信貸供給。在某些極端的案例中,項目獲得的信貸額度甚至是其實際資金需求的兩倍以上。有些獲得貸款的公司把資金限制在賬上,導致企業存款超常增加;還有的公司只動用了獲得的貸款額度的一部分,動用其余部分要等到明后年。
在如此力度的資金支持下,只要不出現嚴厲的信貸負增長,只要銀行按照已經做出的承諾提供貸款,這些項目不僅不會遇到資金問題。甚至即使某些項目不能盈利,也可以持續經營很長時間。
項目發起人為什么不惜增加財務費用、提前超額申請貸款?答案是為了防止信貸擴張之后的信貸緊縮。政策波動在轉軌過程中屢屢出現。銀行為什么會給項目提供超過其實際需求的信貸?答案是不擇手段的市場競爭。各家商業銀行都要完成信貸增長任務,導致貸款市場上“好”項目短缺。在貸款規則和風險控制原則不嚴格的情況下,過多的資金追逐過少的“好”項目,必然導致信貸過度配置。例如以前和某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政府融資平臺在這一輪信貸擴張中可以從其他多家銀行獲得貸款,原來的戰略合作伙伴眼看著貸款對象的負債率提高、自己的風險加大,也沒有什么辦法約束對方。
更加糟糕的情況是某些“壞”項目也得到了貸款。商業銀行的操作人員甚至在發放第一筆貸款之前就知道它遲早會成為不良資產,但是為了完成信貸任務,也沒有什么更好的選擇。信貸人員不僅發放滿足項目實際資金需求的資金,而且發放更多的貸款來掩飾項目現金流不足的缺陷。
綜上所述,許多中長期項目在這一輪信貸過度增長中一次性地獲得了該項目未來數年需要的資金。只要新增貸款不出現負增長,只要銀行按照已經做出的承諾提供貸款,偏向緊縮的貨幣政策就不會導致這些項目出現資金困難。因此,央行微調貨幣政策不必顧慮中長期項目爛尾。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