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統計數據何以頻頻打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 22:39  《理財周刊》

  提要:一個是9.8%的增長,一個卻是0.7%的增長。個人所得稅的稅基主要是城鎮居民收入,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很快,個人所得稅稅收同比增速卻大幅下降,這兩者之間是否相互矛盾?

  本刊記者張學慶

  由權威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卻一再遭到質疑。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和財政部發布的數據,被專家稱為“打架”了。

  收入與個稅不匹配

  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上半年經濟發展報告中指出,上半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6394元,增長11.1%;轉移性收入2273元,增長16.0%;經營凈收入778元,增長3.9%;財產性收入222元,增長9.1%。

  與此同時,財政部在財政收支報告中透露,上半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速明顯回落。1~6月,個人所得稅完成2136.73億元,同比增長0.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26.5個百分點; 1~6月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7.29%。

  一個是9.8%的增長,一個卻是0.7%的增長,有專家指出,兩者數據相矛盾。個人所得稅的稅基主要是城鎮居民收入,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很快,個人所得稅稅收同比增速卻大幅下降,這兩者之間難以匹配。

  用電量與GDP不匹配

  對于統計數據“打架”質疑,這已不是今年首次了。

  今年年初,英國《金融時報》曾就中國國家統計局把2007年GDP增長從11.9%調高到13%發表分析文章,指出許多國外投資者懷疑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可信度。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統計局刻意弱化了經濟波動強度,經濟強盛時傾向于低報增長率,而在經濟疲軟時則相反,傾向于虛報和浮夸。

  今年5月,用電量與工業增加值的背離也讓人感到數據的不真實。工業用電量的下降的同時,工業增加值怎能快速回升?

  按常理理解,只有工業用電量增加,工業增加值才可能增長。而用電量這個數據是很難造假的。所以,通常人們看用電量來先行判斷工業生產情況如何。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工業用電量為5507.8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8.38%。在用電量下滑的同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工業生產數據卻開始好轉,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1%。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信貸數據等也很高,反映出經濟的擴張趨勢。

  《華爾街日報》5月15日刊登文章對我國一季度GDP增速與石油、電力等能源消耗量不吻合提出了質疑。

  國際能源署表示,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6.1%與當季石油需求下降3.5%的情況也不符合。

  除遭到國際經濟界的質疑外,國內學者也對統計數據真實性表示懷疑。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公開表示,雖然用電量和經濟增速會有差距,但是世界其他國家用電量增速和經濟增速的背離一般在兩三個百分點,而中國的差距卻達10個多百分點,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情況。

  在國務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就這個問題也承認:“直接從數據上很難解釋。”

  統計數據是否有問題

  “我們的統計數據可能有問題!”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稱。國家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6月3日對媒體表示,某些地方上報的經濟數據的真實性確實值得懷疑,一些地方上報的發電量同比下滑而經濟同比大幅增長的數據也可能不實。用電量和運輸量,是做不了假的。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還總結出了八大中國經濟指標的偏離現象:投資的高速增長與進出口加速下滑的背離;工業增加值上升與用電數字仍是負數的背離;工業增速上升與財政增速負數的背離;貨運量正增長與港口吞吐數據下降的背離;名義消費增長與實際消費增長的背離;股指上漲與上市公司利潤下滑的背離;工業增加值增長與工業利潤下滑的背離;以及房地產銷售的增長與實際房地產投資的增幅很低的背離等。

  其實,不僅學者感到統計數據難以理解,老百姓憑著自己的感覺對統計數據不理解早已有之。曾經在通貨膨脹高漲的時候,老百姓普遍感到市場上什么東西都在漲價,物價飛漲,錢不經用,但等到統計數據公布,出來的CPI似乎并不那么高。盡管統計局對此作出了解釋,稱各種商品在CPI中的權重不同,導致CPI的升幅與普通百姓的感受存在差異,但很多人還是不解,認為統計數據不真實,離實際情況很遠。

  那么,是否是統計數據真的出現了問題,還是人們的認識有偏差?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