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判斷將會把經濟帶入更大的深淵
采訪|本刊記者 朱雪塵 宋清華/文| 本刊記者 宋清華
今天的情況更加復雜了。
如果中國經濟已經復蘇,政府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刺激經濟?宏觀調控什么時候應該變向?政府的下一步應該治理通脹嗎?
但是如果中國經濟還未復蘇,我們的手中還有哪些牌能出?
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將直接影響政府的調控政策,錯誤的判斷將會把經濟帶入更大的深淵。這在歷史上并不是沒有發生過:日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直到2003年才讓經濟形勢有所好轉,但基于錯誤的判斷,政府開始加稅,復蘇戛然而止。
而中國之所以面臨今天的復雜形勢,經濟學家任若恩認為很大程度是來自去年錯誤的判斷,“如果去年上半年不迷信通脹的說法,現在的經濟形勢就不至于這么差。”
最樂觀的看法是去年四季度經濟就已經觸底,待到今年一季度以及4月數據出爐之時,大量經濟學家紛紛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復蘇。
討論的聲音或許傳到了決策層的耳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5月15日在“2009陸家嘴論壇”表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延續,但具體操作力度需要走一步看一步,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動態微調。
在隨后以“復蘇”為主題的論壇中,此前的諸多樂觀論調卻沒有延續。即使樂觀派王慶(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也只是認為經濟會在今年四季度觸底;胡祖六(高盛大中華區主席)認為金融市場在往好的方向改善,但也不否認還遠沒有恢復;而謝國忠(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依然“唱空”,甚至認為現在談經濟恢復為時過早。
任若恩曾在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任職,多年來持續關注宏觀經濟運行,連續出爐的數據沒有改變他對經濟走勢的判斷——中國經濟還遠談不上復蘇。
不能停止刺激內需
談復蘇的人甚至覺得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刺激經濟了,覺得下一步就是治理通脹,這些說法是盲目樂觀。
《英才》:很多人說經濟觸底了,或者復蘇了,你的判斷呢?
任若恩:最樂觀的說法是去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已經見底,在按照45度線反彈,認為中國經濟復蘇了。也有人認為會在二季度到底,我認為要等到三季度,而且即使觸底也不意味著就會迎來復蘇。
十年前,97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也遇到過這個事情,那次中國經濟回到正常用了四年的時間。它的形勢跟今天是很相似的,刺激內需用的措施也都是一樣的。現在中國經濟總量比原來更大,而且這次我們遭受的打擊并不小,絕對比十年前厲害。現在出口的數據下跌20%多,十年前沒有這么可怕的數據。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濟需要一個長的時間來修補。
《英才》:需要多長時間才可以看到復蘇呢?
任若恩: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它不會是探底然后馬上就反彈。我覺得中國的經濟走勢會是“U”型,只不過是底多長的問題。今年觸底,然后到明年下半年開始有所復蘇,就已經很不錯了。
與十年前的危機相比,這次我們應對的能力強多了,因為現在政府手里的資源比十年前強得多。
《英才》:那么,政府還需要繼續刺激經濟嗎?
任若恩:全世界現在還是一片凄涼,最基本的問題大家都還沒有解決,美國的失業率一直很高,中國失業的問題現在肯定也沒有解決。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去談迅速的復蘇,是迷惑人的。談復蘇的人甚至覺得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刺激經濟了,我覺得這些說法是盲目樂觀。
如果現在停止刺激政策,甚至像有人說的現在要先防止通脹,后果是可怕的。
《英才》:大家也討論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你怎么看政府刺激政策的效果?
任若恩:財政政策的缺點很明顯。財政政策是一次性的東西,刺激一次以后如果經濟沒有起來,下面的作用就衰減了,未來就得用更大的力度來刺激。而且財政本身是靠花政府的錢、花納稅人的錢,錢越花越少,但今年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錢,減稅要花錢,增加內需也要花錢。問題是我們看到財政的收入在下降。
其實歷史上日本在它15年經濟衰退過程中多次使用財政政策,每次力度都不小,但是每次效果都不明顯,最后就不敢往下做了,因為財政赤字太大了,社會也接受不了。
貨幣政策中國還有空間。因為看到現在貸款這么高,政府認為沒有必要繼續采取措施。但這些數字是不是真實數字,是不是可以以此為政策依據,是值得探討的。
這么多貨幣去哪了?
現在貨幣量這么高,物價卻在往下走,是要懷疑這個現象,還是要懷疑書本?
《英才》:一季度貸款量的大幅度增長,你怎么看?
任若恩:在觀察短期經濟的時候,我覺得首先要觀察一些直接指標,如GDP、物價。其實貸款不是直接觀察經濟的數據,企業拿到貸款以后有可能過一段時間再做投資項目,項目開始以后,才能變成一種需求,買鋼材、買水泥,然后才對經濟產生影響,這是一個間接指標。
間接指標應該放到第二位,但是很多人在拿它說事,因為中國的宏觀經濟學家信貨幣主義的太多,都相信貨幣進來,物價就會起來。書上怎么寫這不重要,但我們要拿它跟現實驗證。現在貨幣量這么高,物價卻在往下走,是要懷疑這個現象,還是要懷疑書本?當然他們要說會有滯后,六個月以后物價會起來。那就等六個月看,六個月以后物價還沒起來,是懷疑書還是懷疑現象?
《英才》:歷史上是否有過這種錯誤的判斷?
任若恩:2008年上半年不少人說物價會一直往上走,但是它沒往上走。是誰錯了,是分析的人錯了,還是經濟錯了?那肯定不是經濟錯了,是人錯了。今年又碰到這個情況,這種說法又出來了,你信不信?你如果信,政府能往下做刺激政策嗎?
《英才》:這么大的信貸量,貨幣去哪里了?
任若恩:我們知道貨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它是無處不在的,買房子用貨幣,買股票也用貨幣,但是房價沒在CPI里面,也沒在PPI里面,股票的價格也沒進去。所以可以看出,有很多貨幣跟商品無關,而CPI、PPI體現的是商品的物價。實際上貨幣有很多交易的功能是體現在商品之外的經濟活動中,這個可能就告訴你,貨幣在哪兒。《英才》:那么需要反思的問題是什么?
任若恩:現在的經濟學體系問題極大,傳統西方經濟學里面有很多毛病。首先這套經濟學是建立在歐美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它在中國是不是應該經過一番調整,這是第一個問題,即使沒有這次金融危機,我們也需要考慮。我現在考慮的問題是這套經濟學在美國也玩不轉,這次美國看走眼的人也非常多,把經濟最終搞成今天這樣。
所以我們對教條要慎重對待,過去說馬列主義教條,其實西方經濟學也是教條。這對中國最大的意義是要反思,不要再弄一個教條來把自己框住。
在貨幣經濟學里,沒有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地位,研究的是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產生借貸關系,產生貨幣乘數效應,最后形成貨幣總量。所以就回到剛才的問題,錢到哪去了?錢到金融市場上去了,但是在實體經濟當中看不見,所以就會出現這么多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