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程志云 實習記者 劉欣 7月19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剛在第四屆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年會指出,判斷通脹不要緊盯CPI,物價漲跌因素很多。
王國剛稱,中國只有一個CPI,食品類占了三分之一,為33.67%,但是在美國CPI有兩個,一個叫做核心CPI,相當于中國的非食品類;另一個叫做綜合CPI,而通常衡量是否通脹用的是核心CPI。他建議,最好用非食品類價格指數來討論通貨問題,并提出“從2000年以來非食品類的物價變動沒有超過2%”。
他指出,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影響CPI變化的情況有5種:第一,在政策性補貼方面,財政由暗補改為明補,由此物價上行;第二,很多資源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貨幣化了,比如土地、技術等,必然導致物價上漲;第三,由于海外的價格發生變化,比如去年海外各種資源類產品(如石油、各種礦、乃至糧食、大豆等)價格上漲,傳導到中國來導致國內物價上漲;第四,由于某種產品供不應求,而其價格在CPI中所占比重又甚高,由此引致CPI上漲;第五,由于貨幣政策的過松,導致貨幣發行量過大,由此引致物價上漲,而這才是通貨膨脹。
針對2003年農產品價格和2007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的問題,王國剛提出,農民的基本利益需要得到維護和保障,價格上揚保護了種糧和養豬積極性,適應三農建設的需要。而不能單從兩次物價變動來判定通貨膨脹。
有人提出中國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會發生通貨膨脹,王國剛在貨幣統計量方面分析到,去年底央行發行的鈔票4萬1千億,今年6月份下降至3萬4千億;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今年1—6月份快速上漲,增長了4萬億。另外,在金融過程中,由貸款創造存款(其中的信貸存款并不是央行存款),由存款創造貸款,比如,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7.3萬億,到6月底7.3萬億中中長期貸款2.1萬億,這2.1萬億轉過來貸款就到了企業賬戶上,馬上到企業賬戶上一看,企業定期存款增長2.4萬億,把這些全部轉為定期存款的話,定期存款比它還大,這筆錢這頭轉過來那頭鎖定了,不花了存定期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