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 張軍
擴當前經濟形勢總體來講可以說是喜憂參半,或者說是遠慮大于近憂。短期來講,形勢的確在好轉。3月份以來各項指標都在回升,二季度回升勢頭更加明顯,這從GDP、工業生產、用電量以及投資、消費等指標的增長情況都能明顯看到。但稍微放長遠一些看,前景卻令人擔憂。這主要是因為,大力度的經濟刺激計劃,對第一個方面的任務,即促進經濟短期止跌回升的任務,完成得比較好,而對于第二個方面的任務,即解決經濟結構矛盾的任務,則完成得不夠理想。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回升就缺乏牢靠和穩固的基礎。
比如,內外需不平衡的問題。展望未來,一方面,由于國際環境的變化,依靠凈出口增加促進增長越來越靠不住了,另一方面,長期依賴凈出口也會給我國經濟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因此宏觀政策應當追求的目標應當是貿易的基本平衡,而不是過多的貿易盈余。但目前的矛盾情況是,一方面我們在為不斷增大的外匯儲備的安全性而擔心,而另一方面又在采取措施促進貿易盈余,上半年在進出口貿易下降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又增加969億美元;一方面我們擔心美國國債貶值造成我國外匯資產損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加持有。內外需結構的調整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必須從現在就做,否則矛盾越加越大,積重難返,解決起來困難更大。
再比如,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問題。一方面是由各級政府所主導的投資沖動很強,另一方面是消費需求的相對不足。這兩個方面都有深層次的體制根源,需要通過改革加以消除。但現行的促進居民消費需求的做法卻是設法讓老百姓擴大即期消費,而在解決深層問題上效果有限。比如家電下鄉政策,在農村居民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子女教育等問題上存在較大后顧之憂的情況下,這種政策效果的可持續性是很值得擔憂的。另外,投資方面,本來不少產業領域都存在較大的產能過剩,用政府投資的大量刺激,不僅會使調整滯后,也給市場以錯誤信號,使得民間投資繼續擴大生產能力,結果可能導致更大的生產過剩。
在經濟企穩回升的情況下,下一步宏觀政策的理念和重點應當有所轉變,即要努力爭取經濟在結構優化基礎上的穩固和可持續的回升,而不是爭取以盡可能高的速度盡快的回升。為此,調控政策應重點把握兩點:一是要保持現行政策的基本穩定,特別是不宜再出臺需求擴張性政策,二是要對宏觀調控政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微調。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優化財政政策的支出結構,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在增強保民生力度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在優化經濟結構方面的作用。
加強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是當前能夠將保增長和調結構有機結合的最重要和最有效途徑。一是不僅可以擴大即期消費,也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從而有利于擴大長期消費。二是有利于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增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穩定。三是有利于在保住民生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市場機制調整結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