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
時過二季度,宏觀經濟企穩跡象明顯,正是檢視宏觀經濟政策之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達到7.1%,其中,二季度增長7.9%,中國經濟率先復蘇的勢頭已基本確立。
成就容易讓人飄飄然。然而,中國經濟的復蘇并無奇跡可言,無非是典型的投資拉動。我們早已承認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而現在不過是沿著舊模式軌道走得更遠。在投資“單引擎”驅動的背后,是貨幣和信貸的天量增長。今年上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8.5%,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長34.4%,均創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貨幣政策之寬松無以復加。貨幣和信貸的巨浪固然可以載“GDP之舟”,但覆舟之險亦不可不防。
無論從哪個角度評判,現行貨幣政策的力度已經遠遠超出了“適度寬松”的本意。我們認為,現在應強調回歸“適度”本意。在經濟下行風險不可測的階段,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必要的。但在經濟企穩之后,如不及時調整,形成惡性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只是時間問題。
本輪危機的實質是需求急劇下降,僅靠超前投資本身難以創造足夠的需求。更何況目前雖有巨量投資,但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仍非常有限,期待由民間投資增加而創造就業機會、帶動最終消費需求的增長,在近中期很難實現。
繼續推行投資擴張的政策,固然可以維持表面繁榮于一時,卻很可能耗竭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的有限資源,高增長之后很可能是長期的經濟調整和低增長。前蘇聯如此,日本如此,現在的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危險。
中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維護物價穩定和推動經濟增長”,貨幣供應和信貸增長則只是實現最終目標的中間手段。貨幣當局應該平衡經濟增長與價格波動之間的關系,更需警惕通貨膨脹損傷長期增長的基礎。在貨幣政策執行層面,則應該從事實上的“極度寬松”回歸到真正的“適度寬松”。
在現有的增長方式之下,中國經濟增長越快,未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需的調整也就越劇烈。在經濟企穩之日,恰是嚴肅思考現有刺激經濟政策退出時機之時。三季度是個關鍵性時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