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慶 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章俊 摩根士丹利研究員
在此次全球經濟衰退中,中國各地的增長趨勢將出現明顯的分化。雖然中國政府的危機應對政策,根據受危機影響最嚴重地區的情況而制定,但具體實施時很可能不分地區差別,這反映了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關系的特殊性質。
對于那些在此次全球經濟衰退中受影響較輕的地區,他們所獲得的政策支持,可能大于來自外部需求沖擊的負面影響。在此意義上,受影響較輕地區的企業的表現可能遠遠好于中國的宏觀經濟面。我們對中國內地30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在此次全球衰退中的潛在經濟表現進行排序,其中不僅考慮了最初的外需沖擊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還考慮了各地區所獲得的政策支持因素。隨著宏觀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逐漸散去,尋找預期業績持續好于全國經濟、最有可能從地區經濟中受益的企業,將可能成為一個重大的投資主題。
一個國家,三個經濟體
中國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差距。從最廣義的層面上來看,中國存在三個經濟體:東部地區,占國民經濟的64%,包括11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占國民經濟的26%,包括8個省(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占國民經濟的19%,包括12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這三個地區的收入水平相差較大。2008年,東部地區的人均GDP為4790美元,中部地區為2820美元,相當于東部地區的60%,西部地區為2500美元,相當于東部地區的一半。如果以省為單位進行比較,則該地區收入差距就更加明顯(見圖表一)。例如,上海的人均GDP最高,為10440美元,是貴州省的8倍多。
中國的地區收入差距大于美國各州之間及歐元區各國之間的差距。具體而言,中國各省人均GDP的差異系數(COV,通常用于衡量分布寬度)為0.64,遠高于美國各州GDP的差異系數(0.39),甚至也高于歐元區各國人均GDP的差異系數(0.49)。
這一地區收入差距反映出幾個重大的結構性問題。東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其次,東部地區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也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東部的廣東、江蘇、浙江等省的出口占GDP的比例是青海、甘肅、內蒙古、河南等中西部省份的15-25倍。
在中國經濟同樣遭遇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經濟衰退的沖擊時,各地區所受影響的程度也相差較大,這主要取決于各地的初始情況,如經濟結構、對外需的依賴程度等。我們對2008年一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之間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進行了比較,并將增加差距作為衡量受本次危機影響程度的一個標尺。結果顯示,兩類省市:直接依賴外需(如上海、浙江、福建),以及主要的自然資源商品產地(如山西、寧夏、青海),受危機影響最為嚴重(見圖表二)。前一類主要反映了外需的急劇萎縮,而后一類則在很大程度上與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有關。
另一方面,那些對外需或對大宗商品生產行業依賴度較低的地區(如湖南、貴州、安徽)所受到的影響相對較輕。
三個經濟體,一個政策標準
本次危機對中國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相差較大。為了減輕這次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影響,有必要做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強力政策反應。理想的情況是,一個地區所受負面影響越嚴重,其政策反應的力度就應當越大。換言之,原則上,東部省份的政策反應力度應當比西部省份更大。
然而現實狀況是,無論其受危機影響的程度有多深,所有地區都采用了同等力度的政策措施。作為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各省級政府都獲準發行自己的地方債。通過發行地方債所募集的資金將作為“種子資金”,幫助募集更多的資金(主要是銀行貸款)用于刺激計劃中相關項目的投資。因此,在我們看來,無論出臺的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地方政府所發行的地方債的規模,都應當成為其刺激本地經濟增長所制定的地方政策力度的一個很好的風向標。
理論上,各省份所發行的地方債的規模,與其所受負面影響的程度之間應存在正比關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關系根本不存在。在我們看來,這一情況反映了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關系的特殊性。與許多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地方政府對于發展當地經濟一直有著相對較強的利益驅動。事實上,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一獨特的激勵機制是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關鍵——盡管不夠正統。我們認為,在決定應對危機支持力度時所采取的這一看似平等的做法,實際上是各省政府之間相互競爭、以及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間討價還價的結果,因為每一個地方政府都想抓住本次全球危機所帶來的機遇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一視同仁”政策就成了必然的結果:由于中國政府的政策反應力度根據受當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如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情況確定的,因此其他地區很可能因實施相當的政策而受益。換言之,盡管事實上中國存在著三個經濟體,但是所有地區采取的都是同一套政策。這意味著,政策的刺激力度對于有的地區剛剛合適,但對于其他地區卻過于寬松。
有利于弭平“東西差距”
由上可以推導出,對于那些在此次全球經濟衰退中受影響較輕的地區,他們所獲得的政策支持可能除抵消外部需求沖擊的負面影響之外還綽綽有余,因此,這些地區經濟的表現可能遠遠好于中國的宏觀經濟。
我們對中國內地30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在此次全球衰退中的潛在經濟表現進行排序,其中不僅考慮了最初的外需沖擊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還考慮了各地區所獲得的政策支持(見圖表三)。根據我們的估計,此次全球經濟衰退中,福建、浙江、廣東等東部省份可能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而貴州、海南、吉林、四川則可能是受影響最輕的地區。我們的地區經濟表現排名與最近各地的乘用車銷量以及水泥消耗量之間似乎存在著廣泛的一致。乘用車銷量是反映家庭購買力和消費者信心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指標,而水泥消耗量則是反映各地建筑活動的一個很好的指標(見圖表四、五)。
展望未來,鑒于潛在的地區增長趨勢的分化,特別是隨著宏觀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逐漸散去,尋找預期業績持續好于全國經濟、最有可能從地區經濟中受益的企業,將可能成為一個重大的投資主題。
一段時間之后,此次全球經濟危機以及中國政府的政策反應將有助于縮小過去10年不斷擴大、且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一大制約因素的地區經濟差距問題。從長遠發展來看,這預示著一個更加一體化的全國市場,和更加均衡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