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物業稅難實施根源在地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6日 17:23  《新財經》

  文/陳青藍

  由于國內的土地歸國家所有,向個人征收物業稅從法理上有些說不過去

  物業稅這個名詞很香港,因為香港把“房產”稱作“物業”,這也恰恰說明了這個稅種的舶來品性質,而香港的制度又大多拷貝自英美。舶來品無可厚非,中國的社會、法律制度,無論巨細,鮮有不是舶來的。中國作為一個后起之國,模仿和學習發達國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是很自然的,也是其超越先進國家的后發優勢。然而,問題就在于我們拿來的時候,常常不得不面臨南橘北枳的問題。

  土地公有是物業稅的難題

  物業稅的合法性是其面臨的最關鍵問題。歐美國家之所以征收物業稅,是因為土地是私有的,土地的轉讓也是在個人之間進行,并不會牽扯到政府,沒有土地出讓環節的麻煩。而中國的城市土地都屬于國家所有,在將國有的土地交給個人或開發商使用的過程中,必然要面臨一個怎么出讓的問題。如果不收土地出讓金,土地以什么標準出讓?

  在計劃經濟時代,土地是以單位的名義無償劃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私營企業和個人,土地是無法“無償劃撥”的。土地的稀缺性,決定了在競爭狀態下取得土地,必然要遵循價高者得的原則。在競爭中形成的土地市場價,如果不體現在土地出讓金上,也必然以其他形式出現,其中必然包括開發商對官員的行賄和公關成本等。這個成本,只會比公開的“招拍掛”更高,而不是更低。

  當然,政府如果拋棄一切意識形態的條條框框,一定要把土地出讓金合并到物業稅,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操作,只不過這樣造成的混亂比所得到好處更多。例如,政府該如何區分已交過七十年“土地出讓金”的房子和沒交過該筆費用的房子?“舊房”和“新房”的兩軌制,將在市場上形成怎樣的交易規則?市場對這兩種住房如何估價?目前看來都很難預料。

  如果真的要征收物業稅,這個稅種很可能是一個不取代現有稅種的新稅種,是政府開辟的新狩獵場。在房地產交易環節的稅費中,土地出讓金是占絕對的大頭,其他的各種稅費只占很少的比例,如果物業稅只是合并這些稅種的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如果物業稅是一個新增稅種,那將成為有房者的額外負擔。

  物業稅不該增加納稅人負擔

  在歐美發達國家,物業稅本來是一個好稅種,好在兩個地方:

  第一,物業稅是直接稅,直接向財產所有人征收。直接稅的好處是,人們必須明明白白地從自己的財產中拿出一部分來交稅,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稅。因此,作為納稅人,會對稅率的變化敏感,對政府如何使用稅收問題也最為關切,這種稅收有利于在私人財產權和政府稅收之間建立一種憲政關系。

  第二,物業稅作為地方稅,有其內在的邏輯。為公民財產提供直接保護的是地方政府,而物業價值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有地方政府的功勞。由于地方政府改善了當地的環境、保證了市場秩序、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這些都促使了房產價值的提升。既然老百姓從居住環境的改善中受益,那么,政府也理應獲得相應的報酬。

  從這個意義上說,物業稅是構建納稅人和政府之間契約關系的重要紐帶,有助于將政府的職能建立在服務民眾的基礎之上,增強政府的合法性。同時,公眾對稅收的監督也是促使民主制度和地方自治形成的重要原因。

  當然,我們所說物業稅好處的前提,是整個稅收體制要有合理的結構。也就是說,稅收結構應該以物業稅和個人所得稅這樣的直接稅為主。要征收物業稅,就應當同時減少流轉環節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等,這樣才不會增加社會的整體稅負。

  但在當前這個時機,財政部提出物業稅政策,讓人懷疑其真正動機是因為財政收入減少,而試圖通過增設新稅種來增加稅收。有兩個事實也許能支撐我們的判斷:一是金融危機導致企業效益下降,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同時,國家刺激經濟的4萬億計劃使得2009年財政收入減少。二是2008年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使地方土地出讓金收入銳減,加之耕地紅線的限制,使地方政府可供出讓的土地越來越少,地方政府財源枯竭,希望將長期穩定的物業稅提上議事日程。我們不敢肯定出臺物業稅的背后動機,但作為納稅人,有必要對此保持警惕和追問。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