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周飆
近日,在一份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針對日照國際鐵礦石交易中心發布的“調查情況匯報”中,出現了這樣的命令句:“交易中心必須發表公開聲明,明確表示堅決不從事進口鐵礦石任何貿易、交易活動,不從事進口鐵礦石價格發布及價格指數的發布;交易中心必須進行內部整改,必須進行更名……,不得進行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炒作’”。如此聲色俱厲的喝令,容易讓人誤以為中鋼協是一個執法機構,而日照交易中心則是已被定了罪的執法對象,而實際上,中鋼協的章程中卻寫著:它是由會員自愿組成、為會員提供服務的社團法人。
剛剛成立還未開始實際運作的日照交易中心,本身并不打算從事鐵礦石買賣,而是打算為交易雙方提供交易平臺和價格與指數發布服務,這與其注冊的經營范圍“鐵礦石電子商務技術服務及信息發布咨詢服務”完全吻合;它之所以成為中鋼協的眼中釘,是因為它所推動的現貨指數化定價機制,與過去27年所實行的雙邊寡頭談判機制水火不容,而中鋼協則是該寡頭機制的忠實捍衛者。過去的年度談判機制,是在鐵礦石供需雙邊寡頭壟斷格局下,所形成的非常罕見的價格形成機制;近年來,隨著國際分工深化、傳統鋼廠產品結構調整、產能轉移和新興市場興起,新鋼廠大量涌現,鐵礦石需方的寡頭壟斷局面不復存在,長協機制的瓦解已不可避免。
去年,力拓沒有跟隨淡水河谷與寶鋼的談判結果,而寶鋼最終接受力拓報價,這已經打破了寡頭長協機制,而今年寶鋼又沒有跟隨日韓已接受的降價幅度,舊機制實際上已經瓦解;供需方之間的個別談判和供貨協議還在無組織的延續,也僅僅是因為新的價格形成機制還未建立,但這只是時間問題了,未來鐵礦石交易將走向與其他大宗原材料類似的模式;必和必拓是最積極推動這一轉變的,而日照交易中心的建立,也不失為爭取主動地位的積極嘗試;如何在未來新模式中占據有利地位,是供需雙方和中間服務商都需要考慮的問題;無視變化、拒不接受現實,繼續頑固沉迷于已不存在的市場機制,只能損害企業的利益。
其實長協機制能維持到去年,已經是個奇跡,伴隨著過去幾十年的高速工業增長,中國鋼鐵企業早已遍地開花;經驗表明,聯合議價和價格同盟只能在少數寡頭之間維持,一旦交易者數量略多,價格同盟便很難維持,除非借助政府和司法強制力;由中鋼協和個別國企巨頭所主導的寡頭談判得以長期維持,正是因為政府法規禁止了大部分中小鋼企尤其是民營企業的進口貿易權,后者不能從鐵礦石供應商那里直接采購,只能轉而向擁有進口權國有巨頭采購;這一限制不僅賦予了國有巨頭與鐵礦石供應商的談判能力,更為他們創造了將用長協價購得的礦石以國內市場現貨價轉售給中小鋼企而獲取差價的機會,也正是這一點,成了國有巨頭和代表他們利益的中鋼協頑固堅持舊機制的主要動機。
顯然,轉售差價是一種管制帶來的特權租金,然而在目前的鐵礦石市場上,供方擁有比需方高得多的壟斷能力,因而供方有能力通過限制供給量來轉移供給瓶頸,從而將上述租金轉移到自己手里;目前國內鋼鐵市場已不再是計劃體制,有足夠的透明度,國有巨頭很難隱藏自己的轉售差價,供方有足夠的信息來了解國內市場現貨價格,估算談判對手的轉售收益,從而掌握他們的價格底線,并榨取其特權租金;只有當協議期內現貨價格出現意外高漲,從而大幅拉開長協與現貨差價時,國有巨頭才有機會保留豐厚的特權租金,在2008年之前的若干年中,他們確實嘗到了這個甜頭。
所以,一方面,國內中小和民營鋼企并未從價格同盟中獲得好處,由于缺乏自主談判和進口權,他們不得不接受競爭性的現貨價;而另一方面,盡管表面上國有巨頭獲得了進口特權帶來的巨額租金,但由于他們無法對供應商隱藏這塊收益,并且對方擁有更強的壟斷能力,結果,通過管制法規和對中小鋼企的壓制政策辛辛苦苦榨得的租金,其中大部分最終還是落入了供應商的腰包。既然價格同盟和長協機制并不能給國內鋼企帶來好處,長協價也未必低于現貨價,繼續堅持這種一年一度耗費巨大的艱難談判,實在沒有必要,對于中小鋼企,更是徒增了一筆轉售帶來的交易費用;國有巨頭和中鋼協的執著,或許是因為仍對前些年所嘗到的甜頭回味無窮,然而從去年起甜頭已變成了苦頭,而這幾年的談判經歷,也足以讓他們看清自己脆弱的談判地位了。
國際鐵礦石市場的供方寡頭壟斷局面,恐怕在未來多年內都無法改變,國內鋼企與其死扛,不如尋找其他途徑來改善處境和降低風險;日韓鋼企在多年前便開始收購和投資海外礦業資產,今天他們已不再那么擔憂鐵礦石漲價了,這種策略值得仿效;直接買入礦業寡頭的股票,也是很方便的對沖手段;基于標準合約和指數化定價的現貨和期貨市場的發展,將為鋼企提供更簡單方便的風險規避手段。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