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09年國有企業高管年薪有關的政策文件已經在6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得原則性通過,預計將于今年七八月間頒布執行。該文件只涉及中石油這樣的國有獨資或者控股企業高管的薪酬。因其所有制是“國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中國平安高管的薪酬不在上述文件規范之列。此前,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曾因6000多萬元年薪而被推上風口浪尖。(6月21日《揚子晚報》)
應該說,政府文件規范不到“中國平安”,這是合理合法的,因為它現在不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既然政府不再控股,企業的事務當然不能由政府說了算;如果政府強行插手,那就是違法的。不過,這個理由也讓人難以接受,因為“中國平安”的名字中帶有“中國”二字——中國政府管不了“中國平安”,豈不荒唐?
一看到“中國平安”,人們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一個國有或國有控股的企業。實際上,國家對“國”字號也是嚴格控制的。199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關于公司名稱冠以“中國”等字樣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除國務院決定設立的公司外,其他新設立的公司(包括各類經濟實體)一律不得在名稱中冠以“中國”、“中華”、“全國”、“國家”、“國際”等字樣。這個《通知》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非國有企業不得冠以“中國”等字樣,但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只有國有或國有控股,政府才有權“決定設立”,而且當時中國的開放程度還不高,顯然沒有考慮到國有企業會改制為“混合所有制”甚至完全私有化的情況。
中國平安就是經國務院決定設立的企業,創始之初,只有兩個股東,而且都是國有股東。但在后來的股份制改造過程中,股權不斷分散,最后形成了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員工共同持股的格局,F在,中國平安不僅不再是國有(控股)企業,而且第一大股東還變成了外資企業(英國的匯豐)。如果該公司以目前這樣的所有制結構并以新成立公司的名義到工商機關申請登記為“中國平安”,肯定是過不了關的。
“國”字號帶有明顯的國有色彩。非國有企業冠以“中國”二字,不僅很容易造成誤解,而且也可能給國家帶來信譽風險。既然中國平安已由原來的國有性質演變成了非國有企業,那就應該去掉“中國”二字。其他“國”字號企業如果發生類似情況,也應該如此。同時,國務院及其職能部門也應更嚴格地控制“國”字號,如果不是所有制性質不可能發生變化的國有企業(比如中國郵政),最好不要再新批“中國”等字號,以免給企業的發展帶來麻煩。
河南鄭州 盛大林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